


(注:本文劇透很多,想看電影的朋友們可直接跳到文字的最後一部分)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山大學在抗戰末期的一段校史,也是中大人和粵北人民守護人文和家園的一段曆程。
中山大學在抗戰時期經曆過多次遷校,電影中所介紹的,是在1944年,粵北的坪石鎮受到日軍的南北夾擊,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中大附中、中大附小等多個學校即将從坪石遷移的故事。在電影裡也提到了,國立中山大學曾在1940年從雲南澄江遷回至廣東省北部的東昌縣坪石鎮。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想起電影中黃際遇教授(中山大學的數學天文系的教授,文理通才的黃教授)對邱揚(從香港求學到坪石,想考到中大上大學的同學)說,為國捐軀者,當然值得贊頌,但是人文的璀璨,是代代傳承而不絕的。
在電影的後半部分,黃際遇教授在傷兵營中聽到忙碌營救傷病的女兒楚言告訴他說,日軍已經達到了距離坪石不遠的栗源堡。黃教授推測,隻一日,日軍便可到達坪石。
于是黃教授連忙跑到學校坪石集結坪石衆人,一起坐火車遷離坪石。中大的圖書館館長杜館長為保護學校書籍,遲遲不上車,于是黃教授與邱揚等人将館長用繩子五花大綁,衆人一齊将館長擡上大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山大學師生員工與當地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
電影臨近尾聲時,楚言與黃教授的學生鐘集結婚,在婚禮上,黃教授的發言也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
“我欠理學院的同學們…節課,欠文學院同學們96節課…欠…也欠已經殉難的衛教授一盤酣暢淋漓的棋局…在各位教授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山大學的精神…,在同學們的身上,我看到的是青春…感謝這五年來,坪石的鄉親們收留我們”,高舉酒杯到頭頂後,他又言謝道,“多謝!”
那一刻,我忍不住流淚,我發現電影院的觀衆們有些也已紅了眼眶,大家都深深地投入進了這個故事裡。
1945年,師生員工們陸續返回廣州原校址的途中,黃教授途徑清遠時,不幸墜水罹難,享年60歲。他一生都沒有實現一些心裡真誠想要實現的願望。關于黃教授去世的事情,這一部分電影裡隻是引用了專家的文獻進行叙述,沒有戲劇畫面。我想這樣用文字的方式帶過就好,不然我會更加地流淚。
影片尾聲的時候,我在大熒幕上看到了黃際遇教授的生平介紹,以及英國學者李約瑟到中山大學參觀時拍攝的校内人員合影。聽着歌曲《風》的台詞,我聽到了座位旁的抽泣聲,我們一直靜靜地觀看和聆聽完這個故事。
直到影片放映結束後的兩秒後,我們才起身離去。其實我今天去的影院隻有31個座位,到場的人最多也可能僅僅有20多位。
“可愛的風,思念的人啊
可惱的風,落難的人啊…”
8月15日,《坪石先生》上映,我發現基本上影片都是粵語版的。那天我在地鐵上看到了電影上映的消息,也同時看到了來自廣東省對電影的采訪報道,其中我注意到,謝君豪老師提到,他在飾演黃教授時,言語是不能大聲的,盡管他自己在生活中是一個爽朗的人。這方面我在電影中也有所體會。黃教授在和教授們下象棋以及各種做事情上的“忍”與節制,其實都是一種智慧的堅守與保護,而不是懦夫的愚蠢。黃教授言語不多,卻句句切中肯綮。
這篇報道上還提到了導演對人性尊嚴的表現,摒棄了炮火中血肉橫飛的慘烈。我想到電影中一共有兩處這樣的摒棄處理。第一處是白天,黃教授向理學院的同學們介紹天文的用途之時,警報聲響起,黃教授在講台上揮手,指揮着同學們疏散,自己在同學們撤離後也跑出教室。第二處是夜晚,他在教室裡向文學院的同學們朗誦骈文時,來到教室外,聽到外面忽然傳來的敵機聲,立即疏散同學們撤離。
《坪石先生》讓我對粵語文化、廣東地區抗戰時期的曆史、中山大學的校史、中大的很多學院和教授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我對中山大學也産生了真情,難得與寶貴的敬意深深地紮在心中的土壤裡。電影帶給我的感染是無可替代的。
《坪石先生》在北京的排片一天的總數也很難到達5場,而且每天每個電影院也基本隻有一場,這些影院大多離我家的距離得至少有10公裡了。但是排片少是小事,今天我玩的很開心😌
其實今天下午的電影絕大部分都是粵語原聲,很少部分是國語配音的,雖然買票的時候标注的是國語場。
上周末看到中山大學、《坪石先生》的導演甘小二導演、以及坪石先生電影的官方号在網上的對《坪石先生》的宣傳,我心裡很感動,因為真的在網上太少看到對《坪石先生》有關的介紹和分享了。
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謝君豪老師主演的粵語電影。老師應該是我粵語電影、粵語話劇以及粵語的啟蒙老師,盡管我對粵語一竅不通。真的很高興我今天可以有時間有機會來看您的電影。
我也很高興作為一名已走過大學半程和對粵語、香港有興趣的學生,我能夠繼續領略嶺南文化的韻味,感受中山大學的風采。感謝您與劇組所有老師們的付出與真情。希望我有機會還可以再見到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