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看電影特意先把原著和94年的電影版過了一遍,個人覺得這部翻拍是非常成功的!在今天這麼多炒冷飯的時代能有這樣一部溫馨又不失新意的翻拍真是很不容易。先不說演員陣容已經是神仙打架,導演的叙事功力已經給這部聖誕片加了不少分。

圖源:https://www.filmmusicsite.com/en/soundtracks.cgi?id=78663
兩條時間線,回憶和現在
原著和老版的電影都是線性叙事,從Meg17歲的聖誕節開始。我本來以為這部電影也是如此,看到Jo去出版社投稿的時候還頗為驚訝。不過很快就理清了頭緒。書分上下兩部分,第二部分以三年後Jo結婚開頭。電影以從Jo去紐約為節點切成了兩部分,兩條線平行叙述,以冷暖色調區分,直到彙聚到一起。
時間上并不完全和書裡對應,導演是把書裡的家庭日記切成了一個個小故事,用因果和人物關系重新串聯。比如Beth的兩次發病,用連續切換的方法交代了她得病的原因。第一次發病時,坐在床邊的Jo睜開眼,走下樓看到的是母親和康複的Beth;第二次Jo再次睜開眼,看到隻有母親孤身一人。看到這裡我已經無法控制淚水了。
原本線性叙事不曾留意過的美好時光,比如接濟窮人、合辦詩社、争吵和嬉戲、迎接爸爸回家,在現在的時間線對比之下顯得彌足珍貴。仿佛在提醒着我們,年少的快樂的一去不複返,我們總要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和身邊人的聚散離合。
Amy的重新塑造
Amy的獨白和Jo的結局是新作裡的兩個亮點。
這次導演給Amy安排了很多戲份,Amy的設定也從一個乖巧聽話、按社會規則爬梯子的人變成了一個目标明确、有野心,并且有主見的女性。原著的書評區不乏對Amy的罵聲,和Jo相比,她少了那份自由和無拘無束,懂得很多人情世故,一心跻身上流社會。很多人不滿為什麼是這樣一個不自食其力的人得到了最好的結局。
原著第二十九章有一段Amy和Jo外出拜訪朋友之後的對話:
她懊惱地瞥了一眼自己弄糟了的衣服,又瞥了一下妹妹的,那衣服依舊幹幹淨淨、一塵不染。“我希望我能像你一樣輕而易舉地做些小事讓人喜歡。我想過,但做那些太費時間,所以,我等待機會施舍大恩惠,小事就由它過去了。不過我想,最終還是小事最有效果。”艾美笑了,即刻軟了下來,帶着母親般的神情說道:“婦女應該學會與人相處,特别是窮婦人,因為沒有别的辦法來回報别人給你的好處。如果你願意記住這一點,練習練習,你會比我更惹人喜愛,因為你的好氣質更多。”
“我是個有怪癖的老東西,将來還會是這樣,但是我願意承認你是對的,隻是我可以為一個人冒生命危險,但要我違心地讨好一個人我卻辦不到。我這樣強烈地愛憎分明,真是不幸,是不是?”
“要是不能隐瞞這種感情就更不幸了。我不在乎說出來,和你一樣我也不贊成圖德,但是,沒人請我把這告訴圖德,也沒人請你。沒有必要因為他讨人厭便把自己弄得不受歡迎。”
“可是我認為,姑娘們在不喜歡某個年輕人的時候應該表露出來。除了用态度還能用什麼表露呢?很遺憾,如我所知,說教是無益的,就像我對待特迪那樣。但是我有許多小辦法,可以用來不加言語地影響他。我說,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對其他人也應該這樣。”
“特迪是個出衆的男孩,不能用作其他男孩的榜樣。”艾美的語調嚴肅認真、深信不疑。如果那"出衆的男孩"聽見這句話,一定會大笑不止。”假如我們是美女,或者是有錢有勢的女人,也許能做些什麼。可是對我們來說,因為不贊成那一幫年輕先生就對他們皺着眉,一點效果也沒有。我們隻能被人家看作古怪、拘謹。”
“所以我們就鼓勵那些我們讨厭的東西和人,僅僅因為我們不是美女,不是百萬富翁,是嗎?這種說教真不錯。”
“我辯不了,我隻知道這是處世方式。違背它的人反而白白讓人嘲笑。我不喜歡改革家,希望你也不要去當改革家。”
“我就是喜歡改革家,要是能夠,我願當一個改革家。因為盡管受人嘲笑,這世界沒有改革家就不能運轉。我們倆觀點達不成一緻。你屬于舊派,我屬于新派。你按你的方式會過得很好,但我也能過得非常愉快。我想,我倒是欣賞那些指責與呵斥。”
這裡非常直接地寫明了Amy和Jo價值觀的分歧,沒有對錯,隻是大家看世界的方式不同。

圖源:https://www.vox.com/culture/2019/12/27/21037870/little-women-greta-gerwig-ending-jo-laurie-amy-bhaer
我很喜歡Amy, 我覺得她并不是那種驕傲又虛榮的女孩子,她很禮貌又十分體貼,會“做一些小事讓人喜歡”,這點在她尊重March 嬸嬸、受了Chester夫人欺負卻不記仇(電影裡沒拍這段)、責備Laurie 的時候說了重話覺得愧疚等等細節可以體現出來。
在新作中,她的台詞更是超越了小說。面對Laurie 對她想嫁個有錢人願望的指責,她直接道出了真相:這個時代她無法像男人一樣自給自足,即使她有足夠的繪畫天賦,她的收入在結婚的時候都會給她丈夫,有了孩子也要給孩子們,對她來說,婚姻就是經濟投資。
原著裡Laurie 沒有對Amy說太多,Amy的表現比較唯唯諾諾,Laurie 善意提醒她要看到除了金錢之外的東西,她沒有反駁,隻是默默地反思Laurie的話,最後拒絕了Fred. 雖然她的觀念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她可以像姐姐一樣寫作掙錢(或許是她知道自己沒有那樣的天賦),不過單就人物塑造方面,這個Amy是有一定突破性的。
Jo結局的新解讀
第二個亮點是Jo和Bhaer 教授的結局,這也是本書這麼多年最讓人诟病的地方。我們最崇尚自由、追求獨立的女主角Jo居然因為無法忍受孤獨就随便和一個大叔結婚了?!要知道作者Louisa May Alcott (Jo 的藍本),是終身未婚的。前面寫了那麼多的篇幅最後居然爛尾了?
導演給了一個她的猜想,Jo為了迎合出版商的要求:小說裡的女性角色,要麼結婚要麼死,她修改了結局,給了March家一個大團圓。至于原著是因為出版商,還是Alcott想給自己筆下的人物一個Happying ending,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導演的安排十分巧妙,整個March家姐妹的故事,也在《小婦人》的出版中畫上了句點。(看到印書的那一段真是想感慨Jo的不容易啊)
原著出版于1868年,盡管Alcott 是女權主義者,在書中弘揚真善美和女性的獨立精神,可卻還是無法跳脫出時代的局限,比如當時女性很難有工作機會,盡管她們有美德和才華,卻仍需要依靠丈夫的支持。導演給了作者一個下台的機會,也借出版商之口道出了千年來讓全人類喜聞樂見的主題:Romantic. 追求愛情并走入婚姻并不是軟弱和屈服,就像Meg對Jo說的,“你不能因為我的夢想和你的不一樣,就說我的夢想不重要。” 誰都有資格追求愛啊,包括我們的女主角。
最後點一下演員的表現。Saoirse Ronan飾演Jo真的是非常合适,她在《伯德小姐》裡桀骜不馴的性格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都沒注意到她是09年《可愛的骨頭》裡的女主角)。可能是赫敏的印象太過深刻,再加Emma Waston經常飾演那種聰明有主見的女性角色,Meg這種溫柔賢惠的形象似乎還是94年版裡的讓人适應一些。(當然Emma Waston的演技是沒有問題的啦)Amy的選角一開始我覺得有點老… 畢竟人家初登場是十二歲,而且是天真無邪的形象,但考慮到導演對Amy 的重新塑造,後期的幾段也是相當精彩的。
總體五星好評,一部聖誕和家人共賞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