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利·波特》中扮演斯内普教授的艾倫·瑞克曼,于2016年因胰腺癌逝世,全球影迷深表惋惜。

他沒能在現實中拯救自己,不過在電影世界裡,他曾拯救過無數的生命。

在HBO2004年推出的一部關于醫學奇迹的電視電影中,已經身為“斯内普教授”的艾倫·瑞克曼扮演一位醫生,背負着拯救蒼生的使命。

估計很多人都是沖着斯内普教授去看的,完全換了一個角色形象的他,又會帶給觀衆怎樣一種感覺呢?

剛出場的時候,“斯内普”三個字就被抛在了腦後。整潔的頭發,不可思議的發際線,端莊的眼鏡和西裝,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學問,平時又比較嚴肅認真的人。無論之前塑造了多麼成功的角色,出演其他電影不會讓人一秒跳戲,這便是優秀演員的一個體現。

...

這次瑞克曼飾演的是一個外科醫生Alfred Blalock,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飙,而且要求嚴格,是一個不怎麼好相處的人。

于是招聘助手成了一個難事。

沒有人能忍受Blalock醫生的古怪脾性,能達到他要求的人又可遇不可求,直到一個挂着女生名字Vivien的黑人小哥出現,事情才有了轉機,故事才得以真正開始。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

...

曆史上Blalock和Vivien一起攻克了多項醫學難題,對先天性心髒病的救治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團隊發明的“Blalock-Taussig shunt”手術開創了心髒外科的新時代。

為什麼不叫“Blalock-Vivien shunt”?

因為他們所處的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

那個時代美國種族歧視比現在還嚴重數倍,看過《為奴十二年》、《綠皮書》等電影的觀衆能感受到那種殘酷。Vivien的黑皮膚限制着他的仕途,雖然他給Blalock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按照“慣例”,Vivien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

當時要是把手術命名為“Blalock-Vivien shunt”,輿論會有很大的争議,現在大家熟悉了這個名字,各種書籍也這麼寫了,也很難再改成“Blalock-Taussig-Vivien shunt”了。

不過如今曆史已經公認BTS确實是與三個傳奇人物是分不開的,不同專業、不同性别、不同膚色,這個醫學神迹有着超出領域的特殊意義,堪稱絕無僅有。

這段傳奇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30年代。

美國遭遇經濟大蕭條,Vivien在銀行的存款全部報銷。錢沒了,去讀大學的願望也落了空。好在他遇見了Blalock醫生。Blalock發現了他驚人的天賦,決意要把他留在身邊當助手。

但就連Vivien也難以忍受Blalock的脾氣,隻是礙于經濟上的困難,另外工作上又是自己熱愛的事情,才勉強答應留下來幫忙。

...

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數士兵在戰場上因失血性休克和創傷性休克無法救治,就此失去了生命。

Vivien在開始見到Blalock的時候,Blalock就已經在研究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那時候的傳統醫學認為,救治應該要收緊血管,防止血液繼續流失。Blalock卻有一個打破傳統的大膽想法——輸血。

通過在狗狗身上做實驗,Blalock成功地找到了輸血治療的方法,因此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這是他除了BTS之外的另一項重要成就。

...

1943到1944年間。

故事最主要的部分。Blalock遇到了小兒心髒病專家Taussig博士。“Blalock-Taussig shunt”中的Taussig就是指這位女醫生。

...

因為這部電影主要講Blalock和Vivien,所以Taussig的比重難免會被削弱。不過對性别歧視問題,片中也略有體現。

...

Taussig帶來了一個先天性心髒畸形的“藍嬰”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心髒動手術。和創傷性休克問題的情況類似,當時的基本法則是不能動心髒。

...

那麼Blalock要做的就是再次打破傳統。

于此同時,還要應對Vivien作為主力協助的争議。期間兩人的情誼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如果Vivien選擇離開,Blalock很可能會來不及拯救垂死的嬰兒。

就像Taussig說的,做這件事情需要莫大的勇氣。

...

70年代。

“藍嬰”事件之後,劇情主要聚焦到Blalock和Vivien之間的情誼。兩人不分主仆,惺惺相惜的“跨種族”友誼,媲美《觸不可及》、《綠皮書》的黑白組合。

電影以Vivien被授予博士學位收尾。他的事迹說明,大環境不能成為夢想無法完成的借口。像Vivien一樣把握住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盡量少去埋怨,懂得感恩,堅持不懈,那些不可逾越的絆腳石,就會慢慢變成幫你登上人生巅峰的墊腳石。

從Blalock身上可以發現,偉大往往都是建立在打破傳統之上的。他立志要在醫學界幹一件大事,擁有堅決的意志和莫大的勇氣,他最終幹了不止一件大事。

...

由于是一部電視電影,劇本結構更像是七幕劇(周末電影比較常見),與好萊塢院線電影一般用的三幕劇有着些許不同。

電視電影的七幕劇和電視劇的四幕可以方面電視台在作品播放期間插入廣告。熟悉TVB的觀衆,都知道他們的港劇一般會分成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間會插播廣告。

現在很多人習慣在網絡上點播,四幕連在一起不會發現有什麼問題,可是七幕連在一起就不同了。

如果叙事是平凡無奇的線性叙事,可能就會讓人看得有些“昏昏欲睡”,因為多數觀衆已經習慣了三幕劇的尿性,轉折點或者難關來晚了,“尿點”也就來了。

但不管叙事上有多平庸,電視電影和院線電影的社會功能是大同小異的。可以幫人打發時間,可以給人生活感悟,還可以帶人重回曆史。

艾倫·瑞克曼主演的這部高分電影《神迹》,就帶人重回Blalock和Vivien的那段熱血歲月。

...

當熱血已成往事,隻願我們銘記的不是那些遺憾的事,而是我們所做過的事。

Blalock和Vivien,還有Taussig,他們所做的一切,值得被永遠銘記。

...

他們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遺憾,那麼就算是虛度此生。——《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