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主流的影評常把對《海上鋼琴師》的關注點放在影片的内涵,和1900為什麼不下船。


導演借主角的口說,害怕生活的平庸和無盡的追求。
也有人解釋,這是對舊世界的哀悼。
我覺得,挺勉強。
其實1900隻是和他自己的世界一起毀滅了而已,沒有意義。生命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也不必成家生子,不必一直渴求,如果不想繼續,不能繼續,就毀滅,何必多言。


至于那些把影片和作者吹上天的,更是不必。
影片的思想和立意,是試圖以史詩般的宏達去描摹20世紀的世界,是一曲昨日世界的挽歌。
其中關于生活方式的選擇和批判,對世界的絕望和新生等等,請抱有自己的思考,對深刻毫無保留的信仰,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流俗。

我想贊揚的,是本片的音樂,台詞,以及潛藏的孤絕感。
音樂
當穿着米黃色風衣的胖子,仰頭吹起康恩;當年幼的1900懸着腿,撫摸着琴鍵;當一身黑西裝的Nineteen Hundred,帶着Max随着海浪演奏 magic waltz,鋼琴踩出輕滑的舞步;當青澀美麗的小姐出現在窗前,1900的鋼琴流淌着 playing love 柔軟而克制的愛意;當滿臉皺紋的老頭,在月光下拉着哀傷的手風琴。
我對音樂一竅不通,隻是在面對電影和文字時更願意打斷節奏,保證自己的情感不受影響,而音樂有時能突破這層阻礙。
似乎,純粹确比理性和謹慎更加搖曳心旌。
台詞
就台詞和旁白而言,喜歡,但沒有《天使愛美麗》那麼喜歡。
1. Fuck the regulations!


2. Good evening, captain.
3."what's this? ""I don't know. ""When you don't know what's it, it's Jazz. "
通篇的孤絕感
雖然影片中,常有搞笑的劇情和台詞,但底層總是萦繞着一股深層的孤獨感。
遊離在世界之外的感覺,世界與我何幹。
雖然一直避免做文青愛做的事,但還是免不了喜歡這種調調。
所謂二十世紀高級的孤獨感?
不過也有可能,是導演能力還差點意思,沒把這種哀傷上升到史詩般的哀悼。
那種曆史的厚重,逝去的回憶,時代的挽歌。


總的而言,這是一部适合陰天,慢慢享受的影片。雖然我還沒構建出一套合适的評分系統,但就影片給我的享受,我願意給9分。
說到評分系統,單純由幾項不同維度的評斷分的相加,實在很不夠妥當。或許是因為在我看來,影片的評分,隻是表示自己的喜歡程度和推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