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垂進

01
有一個辯論,探讨的是人性,正方說人性本善,反方說人性本惡。
你堅持“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這完全取決于你的過往經曆和人生信念。
你相信人性本善,那你在社會上混注定就要吃虧,并要付出巨大的能量來維護你的善良;
你相信人性本惡,那世間最難捂熱的就是你的心,一張冷臉,總會缺失很多溫情。
人的一生,其實也就是一場人性善惡不斷交鋒的戰争。
以上這些,是我今天看完一部電影時的深切感受。
02
電影是一部“大反轉”電影,導演是個人性大師。
一般的電影劇情,你都能猜到一點劇中的故事,可是這部電影裡,你休想猜到。
你剛想着接下來劇情會這樣發展,但是,錯的總是你,可見這部電影是多麼的不走尋常路。
短片中的男主是個僞裝成盲人的“調音師,因為”目擊“一場謀殺,而将自己推向死亡邊緣。
很多時候,他的手在琴鍵上遊走,兇器就在他腦後,他隻有繼續彈下去,為了活下去而演奏。

03
主人公叫阿紮什,他本來是一個正常人,但為了創作靈感,假裝一個盲人,并編了一個謊話,說自己14歲時被棒球打壞了視覺神經。
所有人都相信了!
前往著名演員家裡演奏時,他無意中“目擊”了一場兇殺案。
著名演員(普拉默)被妻子(西米)殺死在家中。
阿紮什目擊被殺的一幕,當他去洗手間時,兇手就藏在他身後。

此時,兇手手握上膛的槍,他的看不見救了他一命。
從西米家出來,慌不擇路的阿紮什決定去警察局報案,情節再次被推向高潮,他發現接待他的警察正是剛才在西米家洗手間見到的兇手;他說謊稱家裡的貓丢了。警察心生疑窦,假借幫他找貓的由頭,來到了阿紮什家;在家中,“考驗”他的視力。
人世紛紛,世間百态,你不想看見;面對謀殺殘害,良心不安,你想去看見;等到遇到了更強大的勢力時,你想說出你看見的,别人卻希望你什麼也看不見。
04
世間最難是看見,比之更難的是假裝沒看見。
知名演員的死,掀起了全國的巨大轟動,媒體上下紛紛報道,人們也在昂首渴望找出兇手。
“阿紮什被請去警察局問話,而他‘如實‘地做了筆錄”。
當觀衆以為這樁罪案就不了了之的時候,
劇情的拐點又出現了。
普拉默的鄰居——一個教會學校的校長老太太,向警察透露了案發當天的“細節”,再一次推進了劇情。
真相被隐藏,罪惡不被發現,總有人良心不安,站出來申訴。
而那個殺夫的女人,為了事情不被暴露,再次把老太太推了摔下樓。
盲人的阿紮什恰好又“目擊”了這一場兇殺。
此時,阿紮什想裝作什麼也看不見,不過,這一次,他沒有躲過去。
連環殺手西米希望他看見。

來到他的房子裡,測試他是否是真的盲人,并且下毒弄瞎了阿紮什。
這一次,阿紮什徹底不能夠看見了,他從裝盲變成了真瞎,徹底失明的阿紮什失去了一切。

05
至此,故事進入了一個極其恐怖,極其陰寒的境地。
掌握強權者和手握财富者合力掌握了事情真相,把一衆知情人完全鏟除,阿紮什也被追殺。
阿紮什僥幸逃脫,卻遇到了販賣人體器官的黑心醫生和殘忍牟利者,再一次,一場生死角逐再次展開。
每一個劇情,每一次反轉,全都是生與死的較量,有人想掩蓋真相,有人想追求巨額财富,每個人的善與惡交替盤旋,真的是刀刀見血,招招緻命。

調音師以為自己能夠掌握莫裡和信仰濕婆的婦女,結果一個反殺,自己反而淪為囚禁者;
謀殺親夫的西米,自始至終都是一顆心惡狠到底,智商爆表的同時,也讓人直呼毒辣。
是的,不對自己狠一點,她怎麼能夠嫁給全國著名演員,她怎麼又狠心把丈夫謀殺緻死。
更狠的還在後面!
06
倒賣人體器官的醫生誤打誤撞拿到了西米的血液報告,計劃用她的肝髒換取巨額錢财;他開車帶着阿紮什,奔向“希望“的彼岸,結果意外再次發生。
西米将醫生殺死,她因為阿紮什曾為她向醫生求情而心軟,放了他。将他扔在路邊,自己開車走掉。

後視鏡中,她看到孤零零站在路中央的瞎了眼的阿紮什,她調轉車頭。
觀衆以為“她良心發現,不忍将盲人丢在路邊。
誰知,大跌眼鏡的一幕出現了。西米猛踩油門,撞向阿紮什。
最後,電影開頭的一幕再現,獵人追殺兔子,開槍子彈卻打中了西米的車,于是,那個狠毒的女人因為汽車爆炸死亡。

07
《調音師》的優秀并不僅僅在于他的“反轉”。
他向我們傳遞了,一種殘酷的“真實”與溫柔的“虛僞”;
我們對待“真實”的時候,會因為它的殘忍而不忍直視;
而當“虛僞”很溫存的時候,我們也不在意它的虛幻,而很容易相信。
人們總愛說的,真情留不住,套路得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調音師》将這種喧嘩與騷動無限放大,成為極暴力和極虛假,卻以極真實的手法擺在觀衆眼前。
看完之後脊背發涼卻禁不住頻頻回味。
電影最後,結局又是一個大反轉。

兩年後的阿卡什依然是盲人的扮相,但卻可以精準踢飛面前的易拉罐。
最終,還是留在了那個亘古不變的讨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每個人都該去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