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在豆瓣上讀過一篇帖子,其内容與豆瓣部分網友相似,主要由描述父母的惡行和發洩自己的怨恨兩部分構成,此外帖主還會和網友們一起對父母評頭論足,樂此不疲。文章的大意已經記不得了,隻有一張截圖讓我觸目驚心——“可是她過得憑什麼比我好?”——帖主解釋,這是她母親網聊時對親生女兒的評價。

這令我不由得想起另一對母女冤家——張愛玲和她的母親。張愛玲寫過一篇《小團圓》,她是九莉,母親叫蕊秋。兩個親近又生疏的人,正是因為陌生,才有親近的渴望,可越是親近,就咯得生疼。《秋日奏鳴曲》的母女同樣如此——一對母女站在峽谷上的懸石兩端,想要彼此擁抱卻又怕失掉平衡——她們恐懼堕入對方的深淵,失掉現有的一切。如此看來,《秋日奏鳴曲》是《小團圓》頂合适的伴樂,《小團圓》同樣是《秋日奏鳴曲》最貼切的注腳。

常為婚姻吹喪樂的《圍城》曾說:“女人念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她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這話固然不對,卻依然反應一些問題——強勢的女人必然極不同于溫柔的女人。秋瑾女俠如此潇灑,若非飲胡血斬洋人的英雄,誰又能娶她?所以王廷鈞隻得郁郁而終,成為秋瑾光芒下一片陰影。試問天下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愛這般強勢的女人?倘若你能,那你的孩子能嗎?張愛玲曾言:“愛是熱,被愛是光。”光芒萬丈的女人無暇去給予孩子愛,反倒去苛求孩子們像大家一樣給予她愛,這公平嗎?

于是,張愛玲和母親斷絕關系、伊娃和夏洛特大吵一架,小團圓隻落得破鏡,秋日奏鳴曲隻剩下蕭瑟。張愛玲的高傲和才情是以童年的失落為代價,伊娃的容忍與溫柔是以情感的缺失為犧牲。如果可能的話,我猜她們并不要求母親多麼優雅美麗,隻希望做一個幸福的被人愛的可愛女孩,讓社會的炎涼在母親的愛撫下褪淡,隻剩下一句:你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女孩,我愛你,向來如此。

恍惚間,我忽然想起一句話。這句話也許是史鐵生寫下的,也許是我自己想到的,但無論如何,它形容的就是我的母親——“她并不是那種飽讀詩書的人,她沒有别的追求,隻是愛她的兒子勝過一切。她不考慮兒子的未來,那是他父親的責任。她隻是攜着他的手穿過大街小巷,告訴他如何愛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