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姚晨扮演的蘇明玉生活在一個物質資源不豐富,母親重男輕女的家庭,富養兒子窮養女兒,無線壓榨女兒的生存資源。吃飯的時候,兩個哥哥有雞腿,而女孩沒有。早餐兩個哥哥吃雞蛋火腿,女孩吃泡飯。蘇明玉一直是勤奮的人,高中之前,在原生家庭,和母親掙紮着要關愛,和二哥時常争吵,消耗着親情。蘇明玉的母親一次次賣房資助大哥留學、二哥結婚,而她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最後一根稻草壓下,蘇明玉和蘇家爆發大沖突,蘇明玉選擇和原生家庭劃清界限,斷舍離。從蘇家感情消耗很大的親情關系中及時止損,是上帝給蘇明玉開的一扇窗。之後的蘇明玉依舊勤奮,遇到生命的貴人她的師傅蒙總。開挂的人生經曆還是鋪開,一手爛牌打出漂亮的翻身仗。


...

01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說,既入窮巷,就該及時調頭,不可等一世消磨,悔之晚矣啊。如果方向錯了,奮力狂奔,隻會死得更快。

中國式寬容,在我們的生活中,随處可見。

一句“來都來了”,在景區,不管旅遊體驗多糟糕,還是裝着在朋友圈打卡發圖。

一句“婚都結了”,不管對方多麼出格,都忍着過着日子。如一方有家暴傾向,另一方,聖母附身般心軟,,期待給對方一次機會,就會回頭是岸,挽回感情。放不下沉沒成本,不甘心逝去的青春,死纏爛打,持續損耗這雙方的精氣神。

一句“木已成舟,還能怎樣”,多少将就,多少怨氣,被巧妙的合理化,把它包裝成“順其自然”,美化為“放下”。很多時候,與其和一個不合适的人糾纏,不如趁早抽身,去更廣闊的天地找尋屬于自己的幸福。

不是所有堅持都有意義,改變和放棄也是一種人生選擇,也是一種人生智慧。有時,拖住你的,隻是句“我不甘心”。


...

02

工作雞肋,要安于現狀嗎?不知不覺變成佛系的中年人,在單位養老般的過日子,想走出舒适區,進入學習區,又覺得阻力重重。

很多人一邊抱怨着工作雞肋,但一天天得過且過,舍不得放下沉沒成本。(如現在這份工作的穩定、社會地位、名聲)沉沒成本是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包含但不限于金錢時間精力感情。

30歲的職場人,對着工作,不甘心已經投入的資源,不舍得浪費以前找工作時花的金錢、關系,擔心換工作造成的損失,繼續投入新的成本(時間、生命、前程),在原工作,得過且過。表面看着得到東西,實則背後隐藏着很多失去。

我想要更好的,又覺得“我不配”,退而求其次,守着雞肋不放手。這種執念的摧毀性極強,會讓年輕人不敢跳一跳摘更高的果實。“冒牌者綜合症”,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所産生的恐懼,讓自己躲在小小的安全空間裡,守着已有的成就,自斷經脈,妨礙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的成長和進步。


...

03

我們的傳統教育中,一直在灌輸堅持很重要,但有時候,舍棄,會獲得重生,及時止損,是獲利的新開始,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論是愛情、婚姻、工作,如果不幸走入死胡同,要理性分析,不要心存幻想,用自己的命運去做賭注。前錯就錯,有時會讓自己一直活在痛苦當中。


原創文/淺淺二級心理咨詢師






nb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