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了無數的耳音後,我終于把魔童哪吒看了一遍。雖然是影版,所幸,我這人,并不苛求完美。自己的選擇,倒也不抱怨。
手中有影院會員年卡,然而因着各種原因,終究沒去成,隻好悻悻地在模糊的影像,含混的音效,被打了馬賽克的字幕中過了一遍魔童哪吒。就像無數劇情片裡,心有所屬的女主,情勢所逼嫁給了一個不愛的人。日子也便那麼過。
被鋪天蓋地宣傳的影片,一經過眼,往往會有小落差,這倒不是它宣傳有多誇張或者過火,所有的宣傳,其實都隻是給了觀衆一些個角度,觀影角度,欣賞角度,猶如導遊,告訴你,這兒好,那兒好,這裡有什麼故事,那裡有什麼典故,讓你的旅遊不再是走馬觀花。所以我從來不覺得宣傳有什麼問題,畢竟,下蛋者最清楚自己下蛋的用心。
至于觀衆,很多時候,觀衆對宣傳的解讀,對新片的期望,才是造成這種落差的根本原因。
新片如蛋,雞蛋、鴨蛋、鵝蛋、鴕鳥蛋、鹌鹑蛋,當我們一邊倒地斥責蛋的大小形狀味道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用雞蛋的标準品評鴨蛋,其實是不科學滴!
因為是影版,我也就忽略視覺效果不論,單來說說下蛋者的創意,我覺得挺好。
好在哪裡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觀賞。
第一,反傳統的視角。
我并不是說反傳統就是好的,而是說,翻拍很難出新意。以四大名著來說,并非觀衆先入為主,而實在是某些劇作高峰無法超越。有時候翻拍的結果,比東施效颦還要糟糕。我不想指名道姓地說哪一部劇作,想必觀衆也心知肚明。翻拍,必須有超越,在劇情不變的情況下,倘若演技不能超越,僅僅看道具,特效,和鮮嫩的面孔,恐怕隻能寄希望于觀衆的一時沖動了。而觀衆,大部分時候是冷靜的。
反傳統,未嘗不可。隻要反得有情有理即可。雖然不如傳統的那麼萌萌哒,但契合了原著精神,诠釋了原著主旨,最重要的是反應了現實問題,引人深思,有何不可?!
第二,主題立意好。
看完模糊的電影,“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誰我說了算!”,“倘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幾句話卻凸顯出來。
倘若隻是單純的說教,也沒有什麼意思,就像我們不喜歡老師家長闆着臉孔說教一般,甚至于,因着那些刻闆的說教,我們曾讨厭過親愛的父母和老師,明知道是為我們好。所以說,一切闆着面孔的說教都不會有好結果,除非,除非特例,而我們都不是那特例。
魔童哪吒沿用中國文學的智慧之處,把道理蘊含在故事中,讓觀衆在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曆程中,感悟生存之道。
說實話,看到白衣飄飄的敖丙和短矬矮小的哪吒在打鬥中爆發出“我是誰我自己說了算”時,我恍惚進入了火影的世界。以為在看日本動漫呢。
總之,這個故事講得挺好,立意也好。
第三,折射出的現實問題。
這部影片,雖是舊事重提,卻也折射出新問題。
或許是自身經曆和職業緣故,教育是我生活的主題,也是我生命中的傷痛。
我不想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我确信性相近,習相遠。善的影響有多大我不确定,但惡的影響之巨大,令人恐懼。
哪吒的母親竭盡所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于哪吒于他人安全的環境。然而世上哪有這樣的空間?世俗的眼光世俗的觀念世俗的傾軋,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浸漬生存其間的每一個生命,哪吒也不例外。
與其說魔丸催生了哪吒之惡,不如說世俗催生了哪吒之惡,魔丸不過是擴大了惡的效應。
善的種子生長出善,惡的種子生長出惡,這是最通俗不過的自然道理。
讨論哪吒的善惡?猶如在讨論一把刀的善惡,拿在廚師手裡,它就是創作美味佳肴的工具,放在醫生手工,它就是醫病救人的神器,可握在劊子手手裡,它就是兇器。
所幸,哪吒有太乙這樣的師傅,李靖夫婦這樣的父母,敖丙這樣的朋友,小妹妹這樣純潔的心,是他們共同養護了哪吒的善。使哪吒最終走上救贖之路,回歸于善。
回顧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審視我們走過的彎彎曲曲的人生路,我們不就是那現實版的魔童哪吒麼?
隻是,我們能找到自己的救贖之路麼?
第四,人物形象的設計。
不得不說,劇中太乙的造型超難看,似乎走的是老年張三豐的路線,然而,幽默诙諧可愛不等于醜啊。雖然如此,人物性格還是挺鮮明的,不得不說,方言是自帶笑點的喜劇元素。
最喜歡的,莫過于李靖和敖丙的形象設計,氣質,果然是最具殺傷力的。不得不說,慈愛,和善,溫良,正氣,這些東西,我都是通過李靖的形象感受到的,而非故事本身。申公豹形象設計沒有脫原著或者說之前版的動畫,不過挺好。
至于主角哪吒的形象,應該說是除敖丙形象設計外,反差最大的一個。我對此沒異議,畢竟人物形象服務于人物性格,服務于劇情。挺好。
總之,我覺得魔童哪吒不錯,值得一看。
雖然我看的是影版——如老花眼不戴老花鏡看世界,雖不清晰,但不礙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