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8-10 ,一出好戲正式上映;
2019-06-16,回過頭又看了一遍,略有所思…
這部影片講述了人類流落荒島,揭露了複雜多面的人性,不知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海島上,衆人逐漸相信外面的世界已經毀滅,開始在這裡重新構建一個新的社會結構和秩序,由原始社會到經濟社會等一系列轉型。人性、愛情、虛僞、欺騙等等幾乎都出現在電影裡。
《一出好戲》大概就是1 部人類簡史。
公司團建——突遇巨浪——被困荒島——身份、财富失效——新的生存規則——首要問題:如何生存,重新開始。
具體劇情我就不簡述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下這部影片,确實值得一看。
二刷時發現電影裡好多的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當全世界都說你是個瘋子的時候,你會不會也懷疑自己是個瘋子?
這是本片最大的笑點之一,卻讓人深思。
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在群體中,是最容易發生冤假錯案的。
因為這時候,情緒比事實重要,衆人的情緒太容易被煽動了。尤其是被他們視為“神”一樣的精神領袖說的話。
《一出好戲》背後蘊含的經濟原理
同樣是爬樹摘果子,為什麼在現代社會小王隻是個導遊,到原始社會就能稱王呢?
答案是:技能的稀缺性
在現代社會,摘果子捕魚這些工作,科技,技術完全可以代替人工,而且做得更快更好。
同理可證,為什麼底層人民最辛苦,卻賺得很少,而明星拍部電影就能拿幾千萬?
因為底層人民太多了,有太多相似性;但隻有一個黃渤,一個章子怡。
很少人願意看工人工作,卻有很多人為了看黃渤、章子怡的表演,花錢走進電影院。
在生活上,做的最辛苦的那個往往不是收入最高的。但沒人能夠替代的那個,收入一定不會低。
張總帶領一部分人,脫離了原來的集體。他們有了漁網,漁網代表着先進的生産方式。很快大家捕到的魚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需要。物質富裕之後,交換的需求就會出現。大家拿着兩條魚換來換去,總歸不方便,此時他們需要一個東西,承擔“貨币”的作用。
張總再次表現出管理者的狡黠,他拿出撲克牌,告訴衆人,這是島上僅有的兩幅牌,今後可以用這些撲克牌,換所有的東西。
無論是現實世界裡的貨币,還是荒島上的撲克牌,本來都隻是一堆紙片。因為大家都相信,用它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它就成了“錢”。
為什麼是撲克牌?因為張總說了,撲克牌隻有兩幅,數量固定,非常具有稀缺性,這就是物以稀為貴。
就像現實生活中的黃金、鑽石一樣,所有人都相信它們很稀少,很值錢,它就真的值錢了。如果有一天,天上下起了黃金雨、鑽石雨。黃金會變得一文不值。
但張總沒有遵守了規則,他偷偷地發行了更多的撲克牌,竊取了大家的勞動成果,導緻了小島上的“通貨膨脹”。
什麼是通貨膨脹?
假設島上一共有100條魚,10張撲克牌,1張撲克牌可以換10條魚。
後來又發行了10張撲克牌,島上還是100條魚,這時候1張撲克牌就隻能換5條魚了。
同樣的貨币,換不了原來那麼多東西了,就叫“通貨膨脹”——也就是錢不值錢。
有些人喜歡用現在的币值來推測未來,比如我們放20萬定期5年在銀行,5年之後可以拿到23萬。23萬看似不錯,不用做就可以拿3萬。可是5年之後,誰知道這筆錢還能買到什麼,要知道,10年前廣州房價也就一萬左右。
在電影裡,馬進的6000萬彩票,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因為這6000萬,馬進最開始欣喜若狂;待到兌獎期限過去,他才知道,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曆經荒島上的争鬥,他終于明白,心存善良,主動賦能,才是讓自己更值錢的方式。
貧窮會限制你的想象力,暴富也一樣。
如果沒有正确的金錢觀,就算能夠暴富,也不一定就過得好。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那些中了大獎的人,最後都過得怎麼樣?
底下最震撼的答案是:并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
這個答案有待考證,畢竟咱也沒經曆過,咱也不敢問。
意外的财富,對個人的影響,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但有總比沒有的強是吧)
決定一輩子過得好不好的,其實是身體、認知、格局,和金錢觀。
踏踏實實的賺錢,認認真真打理自己有限的财富,人生才會更有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