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真有什麼奇迹,那一定是與人相知、甘苦與共。
推薦被大家奉為經典的愛情話唠片——“愛在三部曲”,影片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主演。
愛在三部曲包含《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三部影片,豆瓣評分均高達8.8分。

男女主在影片中,不斷交流着對于感情、哲學、生活等各方面的看法,閃現諸多經典台詞,讓人忍不住贊同,“說出了我想說的話!”
有影迷評論說,這是我看過的,關于男女相遇相愛最美好又最清醒的電影。

每部影片之間,拍攝間隔9年之久,就好像在重溫不同年齡段的自己。每個年齡段,都有對生活和感情的獨特體會。
01/ 初遇:《愛在黎明破曉前》
《愛在黎明破曉前》,是在傑西和席琳20來歲時。那會兒,他們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這部片可謂是三部中最為浪漫的一部,寫盡年輕人戀愛中的甜蜜和美好。而他們之間想法的交會,對生活、感情、死亡、藝術的思考,都頗有深意。

美國小夥傑西到歐洲旅行,與法國妹子席琳在火車上相遇,他們相談甚歡,臨到下車時,傑西對席琳說:
“你結婚了,隻是你的婚姻不再有原來的激情,你開始責備你的丈夫,你想起你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小夥子,你想如果你當初選擇其中一個的話,你現在會怎麼樣?
“我就是這些小夥子中的一個。我就在這裡。”
席琳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決定和他下了車。

傑西不夠錢住旅館,他們整晚漫步在維也納的各個地方。
他們在維也納的街道上漫步;

他們在唱片店裡,挑着對方視線剛好躲開的時候,偷看對方;

他們在摩天輪裡親吻;

他們裝成對方的朋友,表達對彼此的心意;

他們去酒吧裡,借紅酒和偷酒杯,在草地上做愛;


聽着屋子裡傳來的鋼琴彈奏,在街道上起舞……

一切年輕時候會做的瘋狂事兒,他們都盡情揮灑着,仿佛要把浪漫都耗費在這一晚。

他們相處的美妙之處,在于與對方的交流,經常能夠碰撞出美妙的交會來。
“如果世上真的有神,我相信他既不會是你也不會是我,而會在我們相隔的這方寸之間。如果世上真有什麼奇迹,那一定是與人相知、甘苦與共。”女生如是說。

而這奇迹,便正在他們之間發生着。人們常說無法相互理解,但正因為如此,溝通才如此重要啊。


因為距離遙遠,他們都知道,之後繼續聯系,很可能隻會争吵、厭倦,最後,他們甚至都沒有留下彼此的聯系方式。
這是以導演的親身經曆為原型而創作的。但不同于電影的是,現實中,他們互留了聯系方式,但因為距離遙遠,弄得他們疲憊不堪,最後失去了聯系。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回憶起他在那晚向她提起這個拍電影的主意,說:“我要把它拍成電影,它就是這個感覺,這個在我們之間流動的東西。”[i]
他期待她會看到電影,但卻未曾想到,她卻在25歲那年,遭遇車禍身亡了,她沒能看到這部影片。
但,他們彼此之間流動的東西,從未消亡,而是永遠存在着。

02/ 再會:《愛在日落黃昏時》
第二部,雙方都曆經了生活的磨砺,有過一些感情經曆。
影片依然“話唠”,他們不斷交流着對感情、對生活的諸多看法,交流着彼此在感情生活中的失意。
在某種程度上,也寫盡許多人們在婚姻中失落的情緒,或者是經曆多段戀情,依然無果後的敏感和遊離。

傑西成為了一名作家,要來歐洲簽售時,席琳剛好看到簽售預告,特地來到了書店。9年後,他們終于會面了。


傑西結了婚,但婚姻并不幸福。
他描述自己的婚姻生活為隻是一種負責的表現......感覺好像在辦一個托兒所...跟一個曾經約會過的人。就像一個修道士,在過去的4年中,做愛還不到10次。

而席琳,則交往了數任男友,結果每一任,大多在和她分手後便結婚了。她在感情方面,變得脆弱而敏感,所以現在盡量避免介入感情。

但她還是如是說:“可我覺得我永遠忘不了,跟我交往過的每一個人,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很不一樣的特質。因為每個人都有他那種美麗的,獨特的細微之處。
“就好像我記得,你的胡子上有一點紅色......我記得你離開的那天早上......朝陽是怎樣照的它閃閃亮。我一直記着,我非常懷念。”

席琳說,我覺得,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會相信......你會認識很多人。但後來你才會發現能交流的人其實很少。
傑西也正是如此感覺,所以才會如此多年,依然對席琳念念不忘。

片尾,簡直浪漫到不行。傑西就快要錯過飛機,但他依依不舍,不斷延長與席琳相處的時間。
他送席琳到房間,聽着席琳唱着似乎是寫給自己的歌,仿佛這九年的時光,未曾發生一般。
最後,席琳模仿某個歌星,慵懶地往前走着,“你要錯過飛機了……”
鏡頭就這麼結束了,結束在這美好之中。


03/ 厮守:《愛在午夜降臨前》
再美好的愛情,終究要落到柴米油鹽上。
《愛在午夜降臨前》台詞依然精彩,隻是主人公不再青春年少,都已步入40歲,孩子、教育、房貸、工作等等諸多事情壓身。他們終于在一起了。
沒有了以往的浪漫,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瑣碎,讓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無比真實的、沒那麼完美的生活。

席琳對生活中家務瑣事的抱怨,傑西對前妻兒子的不舍,繼而引發的一些争吵與矛盾。
而在及其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又突然閃現出的漫步閑聊、共賞夕陽的浪漫片刻,叫人欣慰。



但席琳不願意成一個完全被家庭吞噬的女子,她不願意完全地妥協,不願意成為一個隻是簇擁着丈夫,擁護着男人而獲得認可的女子。
她抱怨着丈夫可以悠然自在地經營自己的事業,而自己,則被家務瑣事和孩子教育等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
所以她才會如此不滿,所以她才會在丈夫因為兒子想要從歐洲搬去美國時,反應如此激烈。


影片的最後,傑西寫了一封信,是80歲的席琳送給此刻的40歲席琳的信:
“席琳,我給你的建議是,你已經進入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
“從我這個年紀回望過去,這段中年歲月,僅比你12歲徹夜歡跳比吉斯的“你的愛有多深”要艱難一些。”

生活總是不完美的,但能夠接受這樣不完美的生活、不完美的自己,或許是我們和生活和解的最好方式。

04/ final
每部影片之間,拍攝間隔長達9年之久,寫盡了不同年齡段對感情方面的心理變化。
而影片中閃現的對愛情、生活的思索,貼近真實,包含瑣碎,而依然是如此浪漫。或許,這正是“愛在三部曲”系列電影如此迷人的原因。

“你結婚了,隻是你的婚姻不再有原來的激情,你開始責備你的丈夫,你想起你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小夥子,你想如果你當初選擇其中一個的話,你現在會怎麼樣?
“我就是這些小夥子中的一個。我就在這裡。”
而我希望,我會選擇的,依然還是你。

[i] Jason Bourne,《靈感的源頭——藏在電影背後那對真實的情侶》,來源于《愛在午夜降臨時》豆瓣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