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部相對冷門的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雖然題材和類型都很不相同,但是我還是不由得想起了文藝的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黃昏日落前》,《愛在午夜降臨前》。它們的相似之處,在于故事的情節全在于主角的聊天支撐,典型的小成本制作。
除這個之外,還有典型的反轉,再反轉,我甚至覺得,前面的一個多小時都是為了最後的那三分鐘做鋪墊。

全片圍繞着這個男人是否真的來自于14000年前這個話題展開。教授約翰準備離開,他的學校,好友們他的同事們都來給他送行。在這樣的情景激發之下,他忽然很想要談一下自己的事情。于是他說自己其實來自于14000年前的一個洞穴人。影片就圍繞他的講述,以及同事們對他的猜疑兩條主線進行。
全片的拍攝場景就是房子外面和房子裡面,場面也就是談話,典型的小成本制作。愛在黎明破曉前也是,鏡頭就是随着這兩個主人公邊走邊談拍攝,簡直可以拍成城市的宣傳片,除此之外,沒有搭建任何多餘的布景。那麼這類型的片子憑什麼能抓住讀者觀衆呢?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裡面是一條思辨的主線。約翰講述自己的經曆,他的同事分别是人類學家曆史學家,醫學博士以及虔誠的基督教徒(女教授)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對他提出各種問題,他都可以對答如流。關注,這個時候就陷入緊張的思維。到底,約翰說的是真的,還是一個編出來的故事呢?最後,大家的情緒都特别激昂的時候,約翰迫于形勢,他說,這些是他臨時虛構的故事,靈感來自于同事們翻到的畫作,送給他的書,以及交談的話語,這是一個反轉。這個時候大家都接受他的說法,滿意地離去。

接下來才是真正的神反轉。約翰和愛慕他的女教師靠在車上聊天的時候,無意中說的幾個人名被年逾古稀的醫學博士聽到了。細聊起來,原來約翰竟然是他的父親,醫學博士激動之下心髒病發作去世了。這正是坐實了約翰是來自于14000年前的人的鐵證。看到這裡真是對編劇的精巧設計心服口服,拍案叫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