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己的小組讨論中粘過來的,想問問那些覺得淩霄和李尖尖談戀愛就覺得這部劇說了愛情不香的,是隻希望看到男女之間的親情嗎?不能接受子女跟父母也有親情,大哥和小哥之間也有親情嗎?
目前到現在,愛情的戲份大概隻占到總體劇情的20%左右,各自家庭條線的發展難道不是親情?
哪個介紹一開始告訴你男主和女主是親情戲份的?
梳理一下親情脈絡:
1)淩霄線:早逝的妹妹、抑郁的母親、父親的粗糙、義父的撫養、小哥的兄弟情、成年後對原生家庭的責任、對異父同母妹妹的照顧、與母親的相處(未來應該有和解)。
2)賀子秋線:母親的遺棄、父親的缺失、養父的愛護、對新家的愧疚、與妹妹的打打鬧鬧、周圍親戚的指指點點、與親生父親的糾葛、未來與母親的相處。
3)李尖尖線:早逝的母親、接受新的家庭成員、親生父親的疼愛。
4)李海潮線:不是親生的勝似親生的、倆男人搭夥過日子照樣很香,我們就是一家人。
5)齊明月線:母親的控制欲和望女成鳳、子女成年之後母親如何放飛孩子。
6)唐燦線:父母的過高期望、拔苗助長、後期能否和解。
……
這些不是親情啊?
還有好多說想看高中版家有兒女,小偷家族的……
我就納悶了,這部劇宣發的時候也沒跟你說拍的是《家有兒女》,更沒說拍的是《小偷家族》這類的片子吧,懂什麼叫做尊重嗎?你想看什麼别人就必須給你拍什麼?四海之内全你媽了呗。
看一個故事,就看這個故事本身不好嗎,非得往别的劇上邊套?然後說你沒按照那個拍就是你不對,有這種混賬邏輯嗎?
對于劇裡的親情,多說幾句:作為一個母親,也是個三十好幾的老阿姨,我倒是覺得這部戲很大的戲份是落在了父母跟子女的關系上。有說法是父母是最應該接受培訓再上崗的職業,對長大的孩子,父母希望孩子說一句“謝謝”,而孩子可能更希望父母對自己說一句“對不起”。
子女是第一次做子女,同樣,很多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更不用提很多父母在做父母的時候,自己的心智都不成熟,能夠做到李海潮這樣的,真的非常不容易,這才是這部劇最打動我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最近的哭點一直都是子秋給的,尤其看到小子秋說“媽媽你要早點回來”的鏡頭,就想到每天早上我去上班,娃送我到門口,都會說一模一樣的話。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就是這樣的毫無保留。所以每次想到子秋說完那句話後,他滿懷着期許卻一直沒盼到媽媽回來看他,這麼一直等了20幾年,如果移情到我的孩子身上,想着如果我不回來我家娃該有多難過多失望,頓時就忍不住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同樣的,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哪怕做錯一點兒,其實在小時候的孩子眼中,父母也都是完美的。我有時候會跟孩子聊,說爸爸媽媽希望你哪邊再改改就更好了,然後也會問孩子,你希望爸爸媽媽改什麼。我總覺得孩子會說“希望爸爸媽媽更耐心”“希望多陪陪我”這樣的話,但每次孩子說的都是“我覺得爸爸媽媽都很好,沒有需要改的地方”,所以,孩子真的是小天使。他們會盡可能地包容父母的缺點,自己去消化、補足、适應,就好像前邊幾集,淩霄家裡吵架,小淩霄自己默默地收拾屋子、在媽媽睡覺的時候自己煮面、在吵架的時候自己跑到屋外邊坐着……這都是孩子對父母的反饋,裡邊蘊含着的,都是濃濃的親情。也因此,希望那些隻希望看到哥哥妹妹親情的人能夠看到這些的寶貴之處,更看到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和父母最終相處成一家人,究竟是多麼的不容易。這才是這部劇的精華之處,不是嗎?
此外,裡邊有愛情又能如何?青梅竹馬的兩個人産生感情,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愛情不美好嗎?愛情龌龊嗎?為什麼一談愛情就敏感?
愛情本身也是組成家庭的基礎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