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笨蛋太郎》

認識“蘇打”菅田将晖,源于他的一次漫改作品,在裡面飾演一個反派暴力角色,一開始并不是特别喜歡他,也沒有對他的顔值特别感冒,可是看多了他的作品之後,發現他真的是一個很努力的人,演什麼像什麼。這些年下來,似乎在他所演的作品裡面,他的角色造型、設計也變化也越來越大,跨越的程度也越來越廣,但飾演暴力的少年通常還會是他的主題,不過,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突破,讓人看到更加精彩的他,這一次的《笨蛋太郎》依然很精彩。

雖然豆瓣上的評分對這部作品來說,似乎稍顯低分,可是依然不能阻擋我對它的喜愛,哪怕看的過程是糾結的,難過的,壓抑的,心疼得甚至要嘔吐,還是會覺得,主題很喪,也是現實導緻的,導演的電影想展現的,隻是另一個我們不願意去靠近的“灰色”世界,像家喻戶曉的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一樣。

畢竟大森立嗣導演本身就是一個很擅長觀察社會現狀,表達社會問題的人,他視覺獨特,情感細膩,不管是以往的《真幌站前狂想曲》、《再見溪谷》、《家族的國度》、《濑戶内海》還是樹木希林老師的遺作《日日是好日》,他都能夠在各種各樣的題材之間自如轉換,不論是犯罪片、喜劇片,在他的掌控之下,情感的流露一定會是特别出彩和細膩的,也能将觀衆的心,時刻揪着,随着電影節奏起伏、跌宕。

《笨蛋太郎》也是這樣,滿屏的壓抑,悲傷,狂暴,殘忍,沒一個人的存在是正确的(三位主人公的内心獨白),不管是活着還是死,都如活死人一般。社會、人性,教育,通通沒有意義,到處都是壓抑,宗教,謊言,狂妄,自大,強者論,偏頗,活該。


...

哥們仨

“祈禱。活着。死。”就是三個出身不同的哥們的内心自白。到處都是嘶哄、譏諷、嘲笑。家庭的不管不顧和社會的冷漠,在迷途中的他們,沒有信仰,沒有堅持,也沒有關愛。

就如片名《笨蛋太郎》一樣,從未上過學,從未被母親正眼相看過的太郎或者叫吉住(YOSHI飾),他被叫“太郎”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一開始被英二問到名字的時候,他就沒有回答,英二(蘇打飾)和杉尾(仲野太賀飾)就和他說,“沒有名字的人,都叫太郎,杉尾家的狗狗也沒有名字,所以它叫太郎。”

但實際上,他們三個人都是處于社會邊緣的人物,即便他們還是學生,還是未成年人,可是他們已經被抛棄,“有名無姓”一樣,名字已經不重要了。名字,對他們來說,不如說隻是一個身份的辨認,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那個整天在河邊唱着“我的名字叫小藍,以後一直都是,即使我長大了,也不會改變。”的殘疾女孩來得正面和有意義。

所以,他們一直在質疑,一直在質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義?自己到底是活着,還是死去?是活着,還是隻是僅僅是活着?從他們的質疑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無奈和彷徨,他們的不堪與痛苦。電影裡,最震撼人心的場景之一,或許也是那個帶有宗教意味的場景了。

他們三個人到了那個他們之前偷披薩車的作案現場,晃晃悠悠之中,闖入一群黑衣人的祭奠儀式之中,在充滿諷刺意味的鏡頭之前,英二問杉尾他們,我們到底是否活着?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大開眼界》裡面,阿湯哥闖入的那個邪教裡面,見到了他此生難忘的祭奠,是夢還是現實?是真的,還是假的?亦夢亦幻,暗黑又詭異。

在接二連三的“求證”過程中,三個人也各有各的受傷之處,血腥、暴力、無解。最後,内心“尋死”和“求活”的兩個人,英二和杉尾都相繼死去,隻剩下“祈禱”中的太郎,刁然、孤立、無援。


...

杉尾

回望他們經常聚集的那個河邊,他們曾逗趣地說,“肮髒的河流似乎比以前更深了。”其實,河流還是那條河流,隻是他們經曆的事情多了,他們看到的事情,失望的事情,無法改變的事情,都漸漸地多了,才會覺得河流越來越深,甚至可以毫無忌憚地吞噬生命。不管是因為雨中翻船而死去的那個小胖子,還是最後躺在河邊再也起不來的英二,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在追求自己的生命意義中,離地面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想象中,他們都在飛翔,内心的獨白裡,他們自認為自己确實是在飛翔,可離開地面的他們,實際上,沒有飛翔,是困獸,也是牢籠之中待宰的獵物。

就比如,英二打了黑幫的吉岡,從此就處于被追殺的狀态,一次次地被打,一次次地受傷,連他自己也隻能苦笑地表示,身體麻木了。強奸未遂的杉尾,求愛也一塌糊塗。三個人聯合起來去搶劫路人,結果也沒有真正的成功,路人反擊起來也很是有能耐。拿着搶來的槍,太郎到處跑,到處欺負大人,最後,也空空如也,除了發洩情緒,沒有任何人可憐他,連他親生母親,也隻有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正眼看他,祈求不被殺害。

太多太多的探索,太多太多的犯罪和自我堕落,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裨益,家庭的忽略和社會的冷漠,将這幾個迷途的羔羊,送上了地獄,沒有機會折返人間,空留悲戚與無奈。


...

太郎

他們不是強者,他們也不是應該被可憐的弱者,他們隻是對自身的自由有許多不确定感,對自身的根本存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感。如《存在主義咖啡館》裡寫的,「我們對自由的許多不确定感,其實是我們對自身根本存在的不确定感。」他們的崩潰,來自社會、來自家庭,也來自自身。畢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但,他們雖“笨”,尤不該死。

因此,在這麼多頹喪又黑暗的情節裡面,我怎麼也忘不了杉尾的自殺,怎麼也接受不了,他的自殺。那一片紅到發暗的血泊,是熱的,是滾燙的,是無處安放的不安啊。盡管太賀的戲份相對來說比較少,可最後這一槍,真的非常出彩,雖略稚嫩,但與角色的歸宿非常貼合。而蘇打飾演的這個英二,亦然。這個用盡全力去傳達哀傷與絕望的人,苦苦尋求生存意義的年輕人,他的死,反倒是一種浪漫(在河邊睡去),隻可惜了崩潰大喊的太郎。

可我也依然選擇去相信,他的嘶吼,一定程度上,也夾雜着絕望與希望,和英二他們度過的這一段時間,他有在成長;和英二他們度過的這一段時間,瘋狂、但對他來說,也彌足珍貴。

或許,這也是導演有意安排的最好的結局,寄希望于明天,哪怕世界已經破碎,哪怕河流已經肮髒、變深,也要留下一點點什麼,來見證、述說這些不美好。

《笨蛋太郎》,不笨!

...

沒有名字的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