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公衆号【格蕾絲電影】。(ID:gracefilms)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Ms格蕾絲

據統計,共有600多萬猶太人在二戰中遇害,其中包括150萬名兒童。

提起二戰中的兒童,恐怕大多數人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辛德勒的名單》中的紅衣小女孩,那是一抹觸目驚心的紅色。

...

今天,格蕾絲給大家推薦一部純兒童視角的二戰電影,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眼中的戰争是怎樣的。

《芬妮的旅程》

...

二戰期間,法國成立了不少福利機構,猶太人紛紛将子女送入其中尋求庇護。

芬妮的爸爸被抓入了集中營,媽媽将芬妮和兩個妹妹送進一家位于法國東南部的福利機構。

...

兩年過去了,芬妮再未與母親相見,母女倆平日裡依靠書信保持聯系。

...

孩子們的快樂生活被一個告密者終結,他們被迫轉移到另外一家福利機構。

負責人福曼太太是個略顯嚴肅的瘦削女人,第一次與芬妮等人會面,她便嫌棄其中幾個孩子年齡過小。

...

福曼太太的管理十分嚴格,她會在夜晚叫醒熟睡的孩子們,讓他們回答喬裝後的法國名字,孩子們必須回答正确才可以繼續休息。

...

不久之後,孩子們被迫再次轉移,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是瑞士。

出發前,福曼太太提出了幾項要求:

1,一律講法語。

2,牢記自己的法國名字。

3,無論誰問,必須回答去參加夏令營,隻字不提去瑞士的事。

在火車站,福曼太太展示了她奧斯卡影後級别的高超演技,她聲稱自己丢失了行李,接着假裝暈倒。

...

福曼太太成功吸引了幾名警察的注意力,孩子們趁亂登上了火車。

...

途中,領隊伊利抛下弟弟妹妹們獨自逃跑,福曼太太任命芬妮為新任領隊。

...

福曼太太的證件是僞造的,無法與孩子們繼續同行,她與孩子們約定在安納馬斯會合。

芬妮擔心自己無法勝任,福曼太太臨别前告訴她,害怕就假裝,要為了其他人假裝。

...

由于橋梁被炸,火車無法繼續前進,所有人在中途下車。

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孩子們隻能依靠自己,芬妮等人偷偷爬上了一輛開往安納馬斯的貨車。

...

到達目的地時,一個負責檢查車廂的鐵路工人發現了他們。

這個善良的中年男人不但沒有告發他們,還叮囑孩子們十分鐘之後再下車。

...

孩子們沒有等到福曼太太,但一個男青年來車站接應他們,随後将他們送上了一輛滿載猶太人的卡車。

卡車在途中被警察攔截,所有人被帶走接受盤問。

在福曼太太平日嚴格的培訓下,即使年紀最小的孩子也沒有在警察面前說錯話。

...

然而芬妮等人還是被關了起來,一個年輕的母親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不惜出賣别人的孩子。

...

納粹是孩子眼中的“怪獸”,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怪獸要屠殺猶太人,更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要出賣他們。

在我看來,每看一部戰争題材的電影,便會對人性多幾分了解。

...

本片幾乎沒有血腥暴力的鏡頭,但同樣令人心情難受,這種感覺像是溫水煮青蛙,不會一下子疼得厲害,但卻讓你一點一點地痛。

在一位好心的清潔女工的幫助下,紅十字會的人帶走了這群孩子。

吃飯的時候,芬妮發現大家被反鎖在屋子裡,他們從一扇小窗戶逃了出去。

...

孩子的世界永遠是簡單的,他們可以迅速忘記不愉快的事情,更善于發掘生活的樂趣。

...

維多的書包破了一個洞,父親留給他的錢從包裡飛了出來,孩子們全部幫忙撿錢,但卻沒有一個人将撿到的錢據為己有。

如果換做是一群成年人,可想而知那是何等醜陋不堪的一幕。

成年人的世界充斥着銅臭味,隻有在孩子的眼中,金錢才能給人帶來單純的快樂和滿足感。

...

芬妮等人在一個殘破的木屋裡栖身,但幾個年紀小的孩子因誤食野果嘔吐不止,芬妮和維多決定尋求幫助。

不得不說,福曼太太是位獨具慧眼的伯樂。

芬妮是個盡職盡責的領導,她沉着冷靜而又應變能力強,最重要的是遇到危險時,芬妮甘願沖在最前面。

...

芬妮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她開門見山地對房主說,我是猶太人。

上天在冥冥之中保佑着這群孩子,他們再遇好心人。

一個叫尚的農夫收留了芬妮等人,孩子們在農場裡幹活換取食宿。

...

...

為了安全起見,孩子們隻能躲藏在牲口棚裡,但即使身處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幾隻可愛的小羊和小狗便給他們帶來了歡聲笑語。

...

個子小小的賈克悄悄把搬運過的木頭放回去,他認為活越早幹完,大家便會越早離開,而怕被尚發現,賈克每天隻搬運一點點。

孩子的世故不會令人反感但卻惹人心疼,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但戰争卻逼迫他們早熟。

...

表面上這是一部兒童片,實質上卻是一部視角清新的反戰片。

維多身上的錢打動了一個偷渡商,他把這群孩子帶到了距離邊境5公裡的地方。

孩子們拼命地在森林中奔跑,穿越鐵絲網和危險的無人地帶,在士兵的槍口下逃生,最終他們成功抵達了瑞士。

...

現實中的芬妮如今生活在以色列,本片根據她的小說《芬妮的回憶錄》改編而成。

...

影片中的福曼太太、農夫尚、鐵路工人、清潔女工,他們是真實曆史事件中無數個“辛德勒”的化身和縮影。

當選擇幫助猶太人時,他們也曾有過猶豫甚至産生過退縮的念頭,但最終正義的力量戰勝了人性的弱點。

善良不是一種理念,而是一種選擇。

害人如害己!那個告密的女人被警察拖上了吉普車,等待她和她孩子的想必是某個集中營。

“報應”這碼事是存在的,隻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天堂與地獄是一扇門的兩面,關鍵在于你從哪一面推開這扇門。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