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有一個公衆号招聘的時候有寫上“每周有1-2次的線下看電影”。
雖然我知道多看電影會給作者帶來很多新的想法和觀念,但是線下看這麼多電影我始終是沒有辦法接受。
對的,我是個很少會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
每次去看電影之後我都會留下電影票根,數了數,這些票根的電影部數沒有超過10部,我有點懷疑這真的是我這四年看過的電影嗎?
大學之前很少看電影也算是比較正常的了,但是上大學之後我居然在線下隻看過這麼少電影,我有點不敢相信。
仔細想想2018年一年在線下看過的電影,看的什麼電影,和誰看過,還有看的是幾點哪一場的我都能清楚說出來。
不是因為我記憶力好,而是因為這一年我才看過了線下三場電影。
每年的電影層出不窮,但是我真的會選擇的才有幾部,是特别值得去電影院看的,也是自己真的特别不想錯過的。
無論是看電影還是選擇去看電影的時候,我都比較喜歡理性一點。
去年有不少好電影上映,《無名之輩》《狗十三》這些電影上映的時候,網上的評論讓我心情澎湃,就算沒有人陪我去看,我都想要一個人去看了。
但最後這兩部電影結局就是遺留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之所以一直沒看就是因為我“理性”分析了一番。
《無名之輩》有我很喜歡的演員任素汐,她在《我就是演員》裡說過的那一句“我可以演的很好,真的”,眼裡淚水在打轉,嘴裡都有點激動緊張到不知道要說什麼。
我被任素汐打動了,之後無論看什麼有關她的表演,都相信她做的非常好,自然《無名之輩》肯定也超棒。
我看到很多網上對任素汐的評價,對任素汐在電影裡的演技的評價,看了這麼多的評價,自然也會被劇透了不少。
劇情了解了不少之後,我還是可以抱着對演員演技的尊敬去看電影。
可是認真想想,劇情也知道了,對演員的演技的尊重也可以在線上看,畢竟我不需要寫影評什麼的,那為什麼還要去電影院呢。
《狗十三》這部電影我同樣也看了不少影評,也看好了哪一天哪一場次比較好,在買票前十分鐘我又“理性”分析了一下。
《狗十三》這部電影大家都知道非常壓抑,反映了現代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觀念,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電影的人是最幸福的。
正因為這部電影非常壓抑,所以在出發前我突然想到,我想要一個人去看這部電影,這麼難受的片子,我想一個人感受一下。
這樣,在家裡就可以感受了。
最後這部電影也沒有看成,多虧了我這些“理性”(胡亂)分析。
看電影的時候我也喜歡理性分析電影,當然有時候還是會被感性打動。
之前看過的《消失的愛人》電影裡,從電影一開頭就給觀衆帶來了一種懸念,也是一個先入為主,讓觀衆沒有分清真正消失的愛人是誰。
在随着情節的發展,我一直在想着電影可以怎樣反轉反轉在反轉,不過總是沒有想到最後結局是那樣。
從電影開始,就跟着電影的思路去走,而不是跟着電影的感情去走,隻有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才被電影裡一句“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感動。
前兩年很火的電影《前任3》看哭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說看完這部電影甚至想要去找回前任。
我以為電影很會感動,在看的時候還準備了紙巾在旁邊,可是整部電影看下來,隻是覺得劇中有些情節的觀念是在沒法贊同。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男主如果在一開始哄了一下,電影5分鐘結束。即便那一句“真的離開的時候,一個以為會挽留,一個以為對方真的不會走”說的很現實。
電影後面也有非常多的機會能夠挽留對方,或是改變兩個人的關系,但電影最後還是一個可惜的結局,隻能說真的是演電影啊。
今年同樣結局很可惜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去認真理解電影情節的時候,其實很多畫面都能夠戳到淚點的,是個會爆哭的電影。
但認真來看看這部劇的劇情,男主女主一直生活在一起,在外人看來就是同居的情侶,但是兩人卻沒有确定過關系。
男主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介紹了另外一個男生給女主認識,兩人還結婚了,但女主最後發現男主死了,自己也跟着死了,留下男二一個人。
男主不能娶自己心愛的女生,忍着淚水把女主嫁出去,這種情節有多感人,男主的心痛甚至能夠感受得到。
但無論有些情節有多感人,後面情節簡直就是毀三觀,明明是神聖的愛情,卻變了一種味道。
有時候覺得看電影如果不用那麼理性會能夠感受到很多情感,可是如果不理性去看這些電影,一不小心就被教壞了怎麼辦。
正因為現在有許多三觀奇奇怪怪的電影上映,讓現今的電影市場也變得奇奇怪怪。
好的電影《百鳥朝鳳》、《二十二》、《狗十三》在電影院的排片率少得可憐,而多的都是那些受歡迎的電影,隻要流量好就行。
難得有好的電影,也都會有不少異樣的聲音出來,想讓這些好的電影摔入深淵。
其實不論是電影還是其他領域,隻要有一些好的,排在頂端的,始終會迎來無腦黑,去迎接那些受歡迎的,流量好的作品或者其他。
流量為王的時代太可惜了。
這樣的時代,真是不想讓下一輩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