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我每天在追《延禧攻略》這部劇,皇後富察容音已離去,看劇的我們難免不跟着劇情心疼、惋惜、掉眼淚。不知道跟我一樣追劇的朋友有沒有為皇後哭過?反正,看皇後跳城樓自殺那一集時,我是哭的稀裡嘩啦。
富察皇後入宮前,原本是一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少女,可一旦入了宮,就要遵守各種規矩,賢良淑德恭謙讓,要做一個人畜無害,美麗賢淑、端莊大方,人人喜愛的好皇後。從無嫉妒之心,也從無害人之心,還要處處考慮皇上的感受和後宮各位嫔妃的際遇榮辱。
當皇上在有人的地方牽着她的手的時候,會被告誡,這不合體統。當高貴妃嬌橫跋扈、言語輕視她的時候,她也不會向皇上訴說她的委屈。當看到皇上寵幸妃嫔的時候,她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嫉妒。她多年體寒,疼痛刺骨,偷偷請純妃給她做針灸治療,卻沒有告訴皇上。
看起來,皇上最愛的女人是富察皇後,可是皇上并未了解真正的富察容音,為什麼?因為入宮後的容音害怕真正的親密。如果她将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傷心都告訴皇上,會怎樣呢?
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實的自我,隻會招緻别人的批判,拒絕和抛棄,很難相信有人肯接納我們内在本質裡的魔鬼:我們所受的傷害、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惡的欲望和可恥的貪戀。連父母都無法接納我們内在的這些東西,更何況認為我們既美好又善良的伴侶或朋友呢!現在怎麼可以向他們坦承自己一直在欺騙他們呢?親密和坦誠豈不等于找死嗎?不!不!我們最好還是當更完美的伴侶,努力讨好别人,更加壓抑自己可怕的本質。即使這樣做會使我們更沮喪、更加依賴藥物和酒精,或是産生更嚴重的疾病,都沒有關系,至少我們不會被抛棄,我們甯可當慢性病人,也不願意被人抛棄,一無所是!(摘自《懂得愛》)


皇後遺言
這是影視作品,而且發生在那個年代,你會說,她無法選擇,隻能隐藏真正的自己,做一個好皇後。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夠勇敢的表達真實的自己,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有着最親密的關系?
也許我們都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都想活得快樂與輕松,可是往往我們的行為并不那樣,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擔心與顧慮,有太多的隐藏與僞裝。我們有太多人是戴着面具生活。有時候會向對方隐瞞自己身體的病痛,有時會隐瞞自己負債的事實,有時候不快樂,卻要假裝開心。
親密關系不僅是指夫妻關系,也包括了父母與孩子,與好友、與同事等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親密”這個詞的意義和使用常有許多混淆。親密一般是性關系的委婉說法。其實性關系常常與親密關系無關。我們這裡指的親密是指最初的意義:親近和了解。親密是向另一個人呈現脆弱,沒有任何僞裝或防衛。
許多人認為親密就是性欲,其實在許多性關系中,雖然有許多快感和興奮感,卻一點也不親密,沒有親近的情感。而親密是深入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需要通過脆弱的袒露以及親近關懷的分享,才能達到。
麥基卓和黃煥祥在《懂得愛》這本書裡闡述了關系的發展階段呈現浪漫期、權力争奪期、整合期、冷漠期、分離期、超越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的螺旋式生命循環。

摘自《懂得愛》
當皇上得知璎珞在服用避子湯之後,原本十分寵愛璎珞的皇上,馬上開始冷落她,延禧宮變成了冷宮。當初兩個人互相試探,璎珞使盡各種招數,讨皇上歡心,欲擒故縱、欲拒還迎,成功得到皇上的寵愛,可以說是權力争奪期過渡到浪漫期。浪漫期當中的兩個人,顯得十分甜蜜,如膠似漆,就如同我們現在的青年男女熱戀當中的狀态一樣。

魏璎珞
而皇上冷落璎珞的這段時期也可以稱為冷漠期和分離期。當璎珞居于圓明園三年之間,與皇上書信往來,皇上其實非常惦念,但是又心懷埋怨,怪她沒有把真心話告訴他,這個時期又重回到了權力争奪期,皇上是想再次控制她,并且利用順嫔來刺激對方的感情,想再次得到璎珞的愛。之後兩人之間的心結解開,經曆了超越期,兩人之間經曆過了波折的感情,似乎比最初的相互吸引更深刻了一些。超越期過後,又重回浪漫期。

浪漫期的興奮、激情經過一段時間後,總會歸于平靜、細水長流。兩個人共同憧憬未來的生活,孕育新的生命,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穩定的生活。這就到了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
現在離婚率頗高,閃婚、閃離。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以為,好的婚姻就應該一直甜甜蜜蜜,幸福就是一直那麼浪漫。他們覺得,在婚姻當中,伴侶總是控制自己,伴侶對自己冷暴力,伴侶不懂自己,伴侶跟婚前太不一樣,伴侶跟自己有太多的不同。這所有的一切讓人無法忍受。難道是我眼瞎,找錯了人?
有一大部分人隻是,當他們在冷漠期或分離期的時候,就選擇了分手。他們沒有真正的去探索什麼是親密關系,他們也沒有想過要努力建立一種親密關系。
良好的關系就像花園一樣,最開始我們種了很多我們喜愛的花花草草,或者還有果樹,我們希望能夠收獲鮮花綻放還有香甜的果實。那麼需要我們去照料維護,澆水施肥,清除雜草。有些植物需要為它們搭建架子讓它們攀爬,有些植物需要在陽光下生長,有些植物需要在陰影中蔓延。好的花園會為每一種植物的需要提供理想的機會。
任何關系中都有許多差異,有的人喜歡獨處,有的人喜歡社交,有的人喜歡古典音樂,而有的人喜歡搖滾樂。我們應該學會接納與欣賞這種差異。與差異和諧共處,能引發我們的好奇心,能促進成長與内在力量,這就是健康的關系花園。
有的人非常害怕跟人親密,不僅僅是跟伴侶之間。有的人甚至不喜歡擁抱自己的孩子。有的人也無法與父母靠近,從不談心,人在異鄉,對父母總是報喜不報憂。這些都是有原因的,那也許就是你需要療愈的心底的那個傷。未能療愈,就不可能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外在的冷漠堅強包裹了那顆脆弱、傷痕累累的内心。
療愈有可能需要再次揭開那個深藏在心底的傷疤,揭開是需要勇氣的,傷疤被碰觸的時候會極其疼痛,往往會讓人退卻,啊,太痛了,我不要療愈了。
有時我們向他們伸出手,害怕療愈的人未必會伸出手與我們相握,開啟療愈之路。也許還沒有到那一個他受不了的時候。
有時候錯不一定在你,可是卻由你來改變,因為是你想要幸福。
兩個人之間隻有一堵心牆,隻要其中一個人願意改變,願意推倒心牆,兩個人的關系就會改善。我們不可能改變對方,我們改變自己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控制對方能有所改變。我們隻需要關注自己,我們改變的也隻能是自己。
當伴侶的某一句話刺激到了你的神經,引發了憤怒、委屈、傷心、嫉妒等情緒,也許正是勾到了你曾經的舊傷,你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
似乎這種受傷的感覺曾經有過,因為曾經被懷疑與否定過,或者被冤枉過,或者不被信任,遇到類似情境便會爆發。而這一切很可能與你的伴侶無關,而你卻怨對方不懂自己。
愛的呼喚在每一刻從四面八方向我們湧來。
我們凝視着愛的廣袤綠野。
你可願與我們同行?
這不是留在家中的時候,
應該進入花園。
喜悅的曙光已經升起,
這是合一的時刻,看見遠景的時刻。
安德魯.哈維(Andrew Harvey)

關系帶來熱情、共鳴、親密、分享、接納,着迷與上瘾,也帶來依賴、憤怒、嫉妒、哀傷、冷漠、厭煩和彼此控制。在關系裡的我們,将無可回避地看到内心最深層的渴望、過去未曾療愈的創傷和長期發展的模式,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突破自我和深度發展最好的試煉場。
每一個關系,從最親近的親子或伴侶乃至較疏遠的同事和朋友,甚至搭公車遇見的司機,都是靈魂的交織。這種交織的禮物不隻是人與人的親密,也是自身靈魂的顯現,更是進入靈魂深處的邀約。
------托馬斯.穆爾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