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巴茅郭老曹,我獨愛老,即老舍。最近看他的短篇集《月牙集》,寫的都挺好,都說小說是隐秘的曆史,這一本就是很好的範例,講的都是亂世中的底層小人物是如何求生的,看着别人苦難,就感覺自己很幸福,跟看災難片一個道理。

其中一篇《不成問題的問題》,去年被拍成了同名電影,反響不行,票房也不行。我看了,拍的确實也有點走味。看小說就好多了,主要講丁務源作為一個戰争年代的小人物的處世之道與處事之道。他所處的環境有點像官場,損公肥私橫行,暗諷當權者。次要人物秦妙齋,尤大興的身份背景,以小窺大,展現時代背景。


...

我最喜歡小說中對丁務源的刻畫,真是絕了。複雜人物的複雜心理,複雜行為,行雲流水,娓娓道來,這都是老舍的功力。

相比之下,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就遜色很多,對人物刻畫不夠精準,雖然範偉的演技沒有問題,但導演的選材和對白還是有不少問題的。尤其主題不明确,莫名其妙加入愛情戲,讓一女子和秦妙齋閃戀,還有吻戲,跟主題完全不符,看着别扭。

還有,小說中寫了一場股東大會的場景,電影中沒有,這個股東大會雖然沒有丁務源,但他卻是股東們口中的主角哦,未見其人,先聞其形,這麼好的出場方式,導演為啥不用咧。

秦妙齋自诩為“甯夏第一才子”,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是甯夏呢,故事發生的樹華農場可是在四川的一個山溝溝裡啊,電影中也這麼說,卻始終沒有交代為什麼是“甯夏第一才子”。估計,這是老舍的小九九。

查資料,才知道老舍在戰亂年代,流亡到甯夏過,估計在那裡發生了一些故事,讓他有了塑造秦妙齋這個角色的素材。

說到素材,發現現在很多導演在挖過去一些經典短篇進行電影改編,而且這些被改編的短篇字數往往都在1到3萬字之間。

比如《七月與安生》,比如《黃金時代》(據說正在拍),比如《陽台上》。這些短篇對人物的情感挖掘得特别深,挖得深的結果就是人物性格呈現出複雜性,複雜到說不清楚,于是隻能展示出來,讓讀者和觀衆自己去體味。

讀者和觀衆看完,往往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似乎每個人的還不一樣,也許,這就是好小說和好電影的一個特征吧,能夠拓寬你的認知,延展你的感知。讓你能夠看到物質世界裡流動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