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一個事,看了一部火爆朋友圈的電影。

就是這部《危樓愚夫》。
故事梗概大概是:主人公正直、好學。一個晚上,在維修一棟陳年舊樓爆裂的水管時,發現水管爆裂是由于大樓整體結構移位導緻,并且以他自學的專業知識判斷,大樓偏差已過10度,随時會倒,可能堅持不了一天。然後據此報告、預警、疏散的故事……
影片有點長,有點拖沓,矛盾的沖突也沒有那麼緊張。比如,為了突顯主人公的正直善良,導演給了十幾分鐘介紹主人公的爸爸是那麼的正直,因為從來沒有貪污過公家的東西而被朋友排斥,又在耳濡目染中把好基因傳給了主人公。
再比如,為了突顯主人公去找鎮長報告情況時的堅定,給了2分多鐘走路的特寫,就像這樣。

但恰恰因為導演特别注意細節,才得以向我們全盤呈現了主人公是如何向房管局長證明大樓是真的可能會塌。
總共分了五步:
1.帶着房管局長和質量監管局長在大樓外側現場查看了那道貫穿九層樓的裂縫。
2.現場指出了地基偏移的位置。
3.帶着2位局長挨家挨戶查看裂縫切實完全破壞了承重牆。
4.在樓頂做了滾瓶子的實驗,證明大樓已經傾斜了。
5.從樓頂投下瓶子,再次證明大樓已經偏了至少3米。
通過這五個步驟,就連我們這些毫無建築知識的小白,也基本能夠判斷,大樓确實傾斜了,倒塌隻是時間問題了。
正如我們的判斷一樣,鎮長和局長們也相信了主人公的判斷,相信他們同樣是基于主人公客觀理性的分析。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主人公沒有經過這樣分析,而是舉個喇叭,在樓道裡喊了一嗓子“大樓馬上塌了,17年前我見過一個這樣的樓最後就塌了,大家不要外傳,自己快跑吧。”
估計是起不到什麼預警效果的。
因為,同樣基于12年前的判斷,5.1級地震都已經震不出來四川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