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此文獻給弗朗西絲卡和羅伯特·金凱的愛情。
一個叫約翰·“夜鷹”·卡明斯的高音薩克斯吹奏手和年老的羅伯特·金凱成為了朋友,他看着羅伯特·金凱講述過去的故事,老人哭得像個孩子,決心為他寫一首曲子。某一天的酒吧,約翰·“夜鷹”·卡明斯對着觀衆說:“我現在要吹一支為我的朋友作的曲子,名叫《獻給弗朗西絲卡》。”角落裡的羅伯特·金凱,慢慢地擡起頭,藍色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安靜地傾聽樂曲開始第一小節的立調,好像在呼喚她的名字:“弗朗……西絲……卡”。
大學時候,曾經在宿舍的被窩裡讀過《廊橋遺夢》的原著,也許那時候還是年輕,對書中的愛情有浪漫的解讀與幻想。後來,我喜歡的西部牛仔明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導演并主演《廊橋遺夢》電影後,我越發喜歡這部文藝濃郁的經典,電影從頭至尾彌漫着強烈的JAZZ風格。于今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也許自己經曆了某些事情,在剖析電影的過程中又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首先這不是一個宣揚和美化出軌的電影,在道德層面裡的那些理智很多時候壓制不了人性裡最根本的真實。故事雖然發生在六十年代,但事情的實質完全可以影射現在的類似經曆的所有人們。很多人的性情也許會随着經曆而變化,或者受着世俗道德的某種制約,但人的靈魂深處最原生的本質是很難湮沒的,會在特定的時間裡總會被激發出來。
當年輕的弗朗西絲卡為了追随丈夫理查德的生活,從意大利小鎮遠嫁來到美國愛荷華州的小鎮,從中可以看到年輕的她是喜歡追求新鮮與夢想的,一個陌生的地方一旦熟悉,人的本性就會對它再也沒有激情和好奇。
弗朗西絲卡浪漫感性,喜歡書籍,對詩歌小說情有獨鐘,丈夫理查德務實保守,喜歡畜牧和肉食,當充滿肉類的晚餐後,丈夫和孩子在看電視,弗朗西絲卡更喜歡獨自在廚房或前廊看書,享受她的詩歌和小說。看起來他們夫婦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和精神世界。
有人說,弗朗西絲卡和理查德沒有經曆一個愛情,我覺得其實他們也愛過,隻是這個愛,被年輕的弗朗西絲卡那種新鮮與夢想所籠罩了,從而忽略了兩人中所屬共同世界的比例。
在二十年的封閉生活中長期遵循克制、含蓄、主婦式的弗朗西絲卡,生活中沒有任何浪漫的儀式感,兩個月一次任務式的性生活,日子的平庸時光裡就這樣緩緩向前,麻木地維持婚姻的穩定,弗朗西絲卡内心中壓抑着原生情感的追求和浪漫的渴望,痛苦的孤獨感和多重的失望。
1965年八月,羅伯特·金凱的出現,打破了弗朗西絲卡沉悶的生活,給她帶來新生的世界。孤獨的羅伯特·金凱從沒想到,會在這裡遇到自己心儀的人,他原以為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路與路過。當羅伯特·金凱把一束小野菊花遞給弗朗西絲卡緻謝的時候,她感到了從未有的溫柔觸動,激發了她沉寂已久的自我。
他同她談論攝影和自然風光,他們不約而同地一起說出那些最動人心魄的詩行,他們喜歡同一個詩人。在夏天的氣息與味道裡,羅伯特·金凱和弗朗西絲卡,感受到一種溫暖的歸屬感。弗朗西絲卡撕去隸屬于她妻子與母親的身份标簽,單純作為一個女性去感知生活。而在羅伯特·金凱的眼裡,雖然知道她是一個村婦、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社會角色,但又感受到她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且充滿女性魅力的女人。
兩顆火熱的心聽從本能的召喚逐漸靠近,多年的尋覓與等待隻為這四目相對中升起的情愫,一切的尋找至于此,一切的欲求有了意義。他們情不自禁地相愛了。弗朗西絲卡在原生家庭痛苦的時候,遇到了和她靈魂契合的人,把自己内心需求的真正的情感寄托在了羅伯特·金凱身上。
有人說,如果他們再理智一點,後面也會好過一些。其實弗洛伊德在人的心理研究中,确定了“本我”是人格中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我是原始力量的來源,即本能。本我策動的力量如果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很顯然在情感的欲求面前,幾乎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理智來阻擋内心已觸發的愛情,因為人有情感,有感受力。這是人性的本質,也是愛情的本質。
四天後,理查德和孩子就要回來,羅伯特·金凱也要離開了,在雨中,他努力保持着微笑對她說“我要走了”,他知道弗朗西絲卡的艱難抉擇,弗朗西絲卡的内心深處何嘗不是想跟着羅伯特·金凱一同出發。六十年代的美國小鎮,也有着傳統婚姻的道德桎梏。在車裡,哭到幾近崩潰的弗朗西絲卡心裡很清楚就要回到之前的生活,繼續在毫無生機的生活中各自扮演相應的婚姻角色。
此後的餘生,弗朗西絲卡訂閱了羅伯特·金凱所服務的《國家地理》每期雜志,她剪下他拍攝和寫作的所有照片、文章,她就像一個遠方的觀察者默默的年複一年的注視着羅伯特·金凱,在剪報中看着他日漸衰老。多年後的一天,弗朗西絲卡用放大鏡在剪下的照片上,發現這個孤獨的攝影作家羅伯特·金凱,他佩戴的項鍊圓牌上刻着她的名字:弗朗西絲卡。
弗朗西絲卡再一次眼含淚水,她知道,羅伯特·金凱用這種唯一的方式,用餘生的光陰向她告白:你在我心裡從未離去。
弗朗西絲卡的剪報,羅伯特·金凱的項鍊,他們餘生用這種方式親密相聚着,這真是讓人黯然淚下的深情。
1982年,弗朗西絲卡收到已經過世的羅伯特·金凱的郵包,裡面有他的相機,刻着弗朗西絲卡名字的項鍊,一些寫給弗朗西絲卡的信,還有一張發舊的小紙條,正是當年弗朗西絲卡釘在廊橋上約他吃晚餐的紙條。他的骨灰撒在了廊橋,回歸于愛的地方。
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想做弗朗西絲卡,隻不過生命裡會不會有出現像羅伯特·金凱這樣點燃靈魂的人,點燃了靈魂,意味着覺醒。如果有,請一定珍惜,将摯愛一生。
《廊橋遺夢》的故事,讓我想起餘秋雨的名句: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憂傷,正如我藏不住愛你的喜悅,藏不住分離時的彷徨。總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笑得最燦爛,哭得最透徹,想得最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