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是因為整部劇下來,阿絮的情緒至始至終沒有一個得到釋放的機會,反觀溫客行,撒嬌、打渾、撩絮、發瘋、殺人、傾訴衷腸、倍受呵護寵溺……比比皆是。也許編劇心中的周子舒飽經世事:官場黑暗,忠義兩難,生離死别,九九歸一…… 真的可以隻剩下溫柔與強大,可進入角色的張哲瀚卻是肉體凡身。演員張哲瀚本身承受不住角色的沉重了,他和阿絮合二為一,在那兩個大型缺德場景裡,将角色本身的孤獨和自己對角色深刻共情的苦悶,真心實意地呈現了出來。于是,我們的抑郁心痛是雙重的。

堅韌、執着、聰明、内斂的張哲瀚,可能會真的愛上那樣天真瘋魔話痨缺愛黏人的溫客行,但腼腆、笨拙、清醒、陽光、慢熱的大男孩龔俊,很難真的愛上厚重大義沉默溫柔隐忍的周子舒吧。他走不進對手演員角色阿絮的内心世界,他愛阿絮是因為劇本告訴他那是他的光,他并不真的明白光何以為光。所以,無論戲裡還是戲外,周子舒非但沒有被救贖,反而是再入紅塵,到頭來是又一次的夢幻泡影。

張哲瀚毫無防備愛上溫客行,可與審查鬥智鬥勇的制作團隊,連一個他和他的老溫的互相擁抱都不曾給他,這個愛是沒有得到過釋放的,是壓着的。他的愛甚至隻是段譽的神仙姐姐雕像,是一種心理投射,丢進萬丈深淵,一絲回音也聽不見。

我們是被套路片寵壞了的觀衆,以為所有的謎團終将撥開雲霧,所有的誤會将被解除,所有的身不由己将被共情,所有的苦衷将被擁抱,所有的付出将被看見,所有的愛将被收藏,所有的心結都會遇到一個懂你的人……誰告訴你的?得一知己或愛人就得一勞永逸?不是的,否則哥哥又怎會永遠活在愚人節呢,現實就是,知己也好癡心愛人也罷,終究每個人是不同的,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何況“懂得”也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其實,阿絮已經告訴你了,孤勇,明知而偏要如此。明知愛而不一定得,但依然去愛,卸下保護殼一頭紮進去地真誠地愛。這是生而為人的笃定和自由意志,是我們選擇了那樣最在意的,而非人生諸多無奈。說到底,我們是為了“愛”,不是要最後那個“得”,所以我們釋懷吧。

親愛的共情強的多愁善感的你們,别抑郁了……人就是要有生吞虎牙的生猛,才能避免成為自己不喜歡的那種人啊。。


好多人問走不出來怎麼辦?

看兩個演員的花絮路透什麼的,阿絮終究是要創作出來的虛拟人物,張哲瀚也差不多和解了,旁觀者再執着豈不癡人也。到底是因為某些點的共情,找到那些點讓你傷心的原因,拆解掉它們,從現在起,停止刷關于這部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