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這幾天一直在追《如懿傳》,周迅的演的太好,已至于最後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她的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應該就是這種感覺。看到最後也跟着如懿掉眼淚,如懿的結局雖然着實讓人遺憾,可是人生在世何不是圓滿與缺憾組成。對如懿也是佩服滿滿,她像一部行走的教科書,哪怕學到一點,也夠用半生。

第一,别太在意他人的目光。海蘭被高貴妃誣陷偷盜紅蘿碳,赤足跪地差點當衆撥了衣服。雖然被如懿和皇上救了下來,但是她一直惶恐不安,内心羞愧難當,甚至想一死了之。不管是現實還是電視,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流言而自殺身亡,流言蜚語如同洪水猛獸,太容易毀掉一個人。海蘭向如懿哭訴,總是夢見被高貴妃羞辱,以後都不知道怎麼見人。如懿對海蘭說:“昨晚那盆冷水澆到我身上時,我恨極了,可是恨有什麼用,别人都以為我在鹹福宮受了委屈,我就偏不委屈。咬着牙微笑先忍過去,之後再想辦法。你要是真當回事了,别人就會把你當笑話。你要是不當回事,沒人奈何得了你。瞧瞧,這種覺悟沒幾個人懂的。”如果說炩妃衛嬿婉是受皇上點化,那麼可以說海蘭的聰慧也是如懿開啟。剛開始的海蘭膽小卑微,總是任人欺辱。如懿教她多看書,讓她自強自立。所以才有了後來那個果斷又狠的海蘭,一直和如懿相輔相持走了很久。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二,遇事不急不躁,從容不迫。不管多大的冤屈,她一直從容不迫,最開始被阿箬背叛陷害到冷宮,她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海蘭的幫助,從冷宮出來。到最後被衛嬿婉設計與五阿哥的死有關,她讓海蘭查胡芸角,又從衛嬿婉身旁的春婵下手,最後讓衛魏嬿婉露出真面目,且自食惡果。她都一直從容不迫,遇事冷靜,而且總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由得我想到自己遇事浮躁,容易着急,也吃過不少虧,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實行起來确實不易。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像我們普通人從小就被引導,遇事“誰聲音大,誰就有理”的感覺。縱觀大人物或者是走到了一定位置的人,不管遇到啥事他們都有條不紊,慢慢的解決問題,因為急沒有用,嚷嚷也解決不了問題,隻有冷靜下來,才會做出正确或者說對解決問題最好的判斷,這也是要學的重點之一。

第三,多角度考慮問題。李玉還是個小太監的時候,是王欽的徒弟。王欽伺候的早,被封為副總管是大太監,大太監禦前伺候,舉足輕重,是連當時的富察皇後都要巴結的對象。李玉實誠也聰明,在皇上面前提的建議得到了誇獎加上又幫如懿通風報信,結果被王欽罰跪瓦片。如懿讓他來自己的宮裡給他上藥,問了被罰的原因,然後對李玉說:“王欽資曆老,位次高,你在他面前漏了聰明,是會害了自己,聰明别往外漏,尤其上面的人是個不容人的。皇上喜歡你聰明,旁人不一定喜歡,回去也别漏了怨氣,好好奉承着王欽,畢竟還是在他手下當差”。李玉聽完也是大乎“原來是奴才糊塗了”。

為什麼皇上喜歡李玉聰明,因為李玉在聰明,差當的在好,永遠也威脅不到皇帝的位置,還會為皇帝所用。反而同為太監的王欽,李玉的聰明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容不下。如懿看事情特通透,一眼能看到重點。小時候教科書裡說的努力上進是好的,現實未必如此。你會發現圈子裡都是差不多的人,假如你努力上進,想着進步,如果遇到像王欽這樣不容人的,上進變成“現世,裝X”,有可能還會被穿小鞋。因為你想上進,而他(她)不想改變,會顯的他的不堪。認同别人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有的人就找别人的不足,從而打擊别人,方顯自己能耐,當然這種人,也沒多大出息。越是大人物越能看見别人的閃光點,可能讓其為之所用。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四,保持善良。海蘭慢慢也變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如懿從頭到尾也沒有黑化,就算被衛燕婉害的體無完膚,她也是自衛,也就是把做壞事的人,做的壞事公布于天下。從未主動害人。如懿是聰慧的,以她的智商,隻要她願意,完全可以像她婆婆甄嬛一樣,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太後。可她并沒有,哪怕與皇上決裂斷發了情,初心未曾變過。能看透一切還能保持初心,或許這才是世間的大智慧。

人世間保持初心實在太難得,我們都往往有意或被迫慢慢的被這個世界變得有違初心,但願我們至少能保持最初的善心對待這個世界,也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