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個紀錄片,是關于動物界生命來源的故事,分别記錄了海裡的王者鲨魚、南極的帝企鵝、澳大利亞的袋鼠以及體型很小的寄生蜂,他們的後代從受孕到出生的過程。

其中有幾個畫面一直揮之不去,讓人不得不感歎生命的神奇之處:

王者鲨魚

12周大小的戟齒鲨鲛進化出一種極端的解決方案,以确保胚胎食物供應,也就是胚胎相食,四個月大,胚胎隻有人類手指那麼大,但他憑借覓食本能,和一組還沒有長好的小牙,來保證自己的生存,最年長的胚胎發育成功後,會瞄準它還未成型的弟弟妹妹,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吃掉,來保證自己的成功發育。

競争就是這麼殘酷,哪怕還隻是一顆胚胎的時候,你能出生到現在,就已經是王者了,我們是不是也更應該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生命,好好的在人間走一遭呢。

...

澳大利亞袋鼠。

曆史上的有袋動物,在某個時期展開了進化的大飛躍,進化出了囊袋,這種生物的巨大演變,導緻所有的袋鼠寶寶都要在四個星期左右、糖豆那麼大的體型,相當于人類八周大的胚胎時期,就要進行一趟艱辛的旅程,它要靠與生俱來的平衡感、氣味感以及小小的肌肉,完成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旅程——先從母體子宮出生在體外,然後小小的身體,拼盡全力,向上爬30寸距離,直到袋鼠媽媽的囊袋裡。然後在袋鼠媽媽的囊袋再呆上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發育成一個成型的袋鼠寶寶。


...

我不禁被生命與生俱來的能力感到驚歎,隻有四個月大的胚胎,連眼睛甚至都還沒有,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生第一段遙不可及的旅行。而且它剛爬進媽媽的囊袋,就知道如何汲取袋鼠媽媽的營養,來幫助自己成長。對自然界生命力除了驚歎,實在找不來另一個詞彙來形容。


...

南極帝企鵝

南極帝企鵝的生命孕育過程最感慨的還是來自企鵝爸爸媽媽偉大的愛。

企鵝爸爸媽媽必須在零下60度的溫度下保障企鵝蛋的健康發育,因此企鵝爸爸和企鵝媽媽輪番上崗,一個出去尋找食物,一個留在原地孵化自己的企鵝寶寶。有時候遇到企鵝媽媽遲遲不回來,企鵝爸爸就要忍受挨餓,直到企鵝寶寶出生,這個過程能讓企鵝爸爸整整瘦一半的體重,但企鵝爸爸們從來不會抛棄自己的寶寶,在南極零下60度的風雪中,依然挺立好自己的身影,好好呵護下一代。

...

隻要涉及到親情,不管是在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的動物,總有一些故事讓人感動到熱淚盈眶。

寄生蜂

寄生蜂的胚胎發育我覺得是最獨特的,他們尋找毛毛蟲作為胚胎發育載體,胚胎自身吸收毛蟲的血液來給自己提供營養,最後咬破毛蟲的皮膚鑽出來,吐絲結繭完成自己最後的蛻變,但諷刺的是,幼蟲躲在柔軟的繭中時,面臨的最大危險,卻是遭其他的寄生蜂産卵,但不可思議的是,受傷的毛蟲居然還會幫助它們。通常毛蟲吐絲都是為自己結繭,但被寄生的毛蟲,會為寄生蜂幼蟲的繭吐絲,為他們提供更多一層的保護,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毛蟲被寄生蜂的病毒感染的原因,這些病毒已經入侵毛蟲的腦部,導緻毛蟲做出異常的舉動,而且他們還會保護這些繭,讓他們免受别的寄生蜂的攻擊,一直到自己餓死。


...

雖然有些同情毛蟲可憐的命運,但生命的産生真是奇迹,他們自成一體,無懈可擊。他們都會找到最适合自己後代的發育方式。若有一位造物主,便可看到他們的手段,冥冥之中自有定義。        

隻有正視生命是如何産生的,才能正視生命的價值。大自然的神奇之處,讓人驚訝,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适者生存的生命規律,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呢?

多尊重一下自己的生命吧,我們能平平安安活到現在,實屬來之不易,畢竟從一顆受精卵開始,我們就已經經曆過無數次的競争。能好好活到現在,也許我們還不是自己理想狀态中的自己,但從生命本身的屬性來說,我們已經是自己的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