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談佛法與人生的文章。整篇文章分五個部分。

    文章從作者的一次生病說起,講到輪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痛苦乃是輪回生命的常态。當年釋伽牟尼講法的第一個時期,首先演說的即是苦谛。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确、深入的認識,就不會尋求解脫。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苦。

    文章的第二個部分:無常與無我。痛苦并非憑空而來。根據佛陀的開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執。要真正止息痛苦,隻能從破除我執入手。所謂我執是指認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實上,萬事萬物并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内在和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的生滅,不具固有性和恒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具備無我的見地後,再經過反複觀修、體認,我執便會逐漸弱化。

      無常比無我更容易理解,觀察無常能令人們比較快地體驗到無我。所以文章先講無常,再逐漸過渡到無我。釋伽牟尼講法的第二個階段,宣講四法印時,也是從諸行無常開始,在講到諸法無我。

      無我指事物不具有絕對的自性,但并不是虛無主義。事物之所以無我,是因為它随緣生滅,緣起則生,緣滅則滅,這便是因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緣起都同時具有兩層含義:空性和因果。講無我是講空性,也是講因果。很多人在建立無我的見解時忽略了因果的問題,這片文章中特别提到了從因果的角度理解無我。

      文章的第三個部分:如何在生活中修無我。無我是佛教最獨特也是最深奧的見解。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僅在理論上理解無我還不夠,要徹底解脫痛苦必須證悟無我。在生活中修無我要雙管齊下,既要體認事物的無自性,通過有意識地消弱對自身和外物的貪執來減輕痛苦,又要重視因果。随着無我的見解和體會不斷深入、鞏固,菩提心便會猶然而生,希望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發心,就是菩提心。

      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講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實實地修菩提心。根據大成佛教的教義,菩提心與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無二别的。實踐中,樹立無我的見解有助于激發和鞏固菩提心,修菩提心反過來也是體悟空性最便捷有效的途徑。

      文章的最後一部分講瑕滿難得,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陰,善用此人身。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仔仔細細列出十八瑕滿、暫生緣八無暇、斷心緣八無暇。很多人看《普賢上師言教》都會把這一部分跳過去,可是為什麼上師們總是是不厭其煩地講這些看似枯燥瑣碎的内容呢?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可以用來修行正法、尋求解脫的人身多麼難得和殊勝。我們需要仔細地去觀察自己以及周圍的人的生活,結合實際去體會在這個世界上要具備得人身、業際不颠倒、聞佛法、生正信等等條件和其困難。

      最後文章對上面四個部分總結。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以煩惱為契機去勘誤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反轉無始以來的慣性模式,需付出極大的努力,而世事無常,人身難得易失,所以務必要抓住此生的機會奮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