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想看這部電影很久了,那天看完心裡還是有些失望,覺得沒想象中好看,在網上打了八分,但是那部電影卻在我心頭一直晃着,消散不去,想到睡不着又起來給它打了十分。
電影《鋼的琴》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東北某重工業城市,講了在鋼廠上班的工人陳桂林下崗以後帶着女兒勉強維生,妻子來離婚想帶走女兒之後一系列的故事。
東北曾經經濟繁榮,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逐步走向衰落。在1990年,中國全國有32座特大城市,東北就占有8座,作為新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建國初期東北工業産值占全國的80%,當時東北跟蘇聯(現俄羅斯)接壤,處于東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前曾受日本經濟影響,在新中國初期獲得了重工業強盛的蘇聯幫助,直到八十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東北地區曾經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煤礦、鐵、石油,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也因為多年的開采接近枯竭。
于是電影開篇就是秦海璐飾演的賣唱女淑娴再唱一首俄語喪曲,東北與俄羅斯接壤,按理說葬禮上唱這個歌挺正常,但是人家說“喜喪喜喪!唱點歡快的”我覺得這個很細節,就像這部電影的定位是喜劇一樣。明明講的是東北衰落這電影仿佛就是一場東北重工業的葬禮。也許我用詞不太恰當,隻是感覺如此。
這個場景出現了多次,片頭出現了,片尾也出現了。男主的前妻穿的很光鮮的站在男主邊,說自己去南方認識了有錢人要帶女兒過更好的生活。我甚至覺得女兒也是有地理象征性的,她象征了經濟中心,女兒出生的時候大概是東北最繁榮的時候,然後政策出來改革開放全國都去建設沿海城市了女兒便也要去那些城市了,東北便衰落了。女人穿着精緻也代表了輕工業的一種發達,可是東北是沒落的重工業城市,東北跟沿海城市放那一比,拟人化了就是圖中的場景,一個穿着破舊拿着背後的屋棚(政策)都不整齊,一個光鮮亮麗頭頂是完好的遮風擋雨的大棚。
電影裡除了給女兒做鋼琴以外還有一條線,煙囪,它也是極具有代表意義的,煙囪代表了工業,代表了東北曾經的繁榮,可是它要被炸掉了,大家都不願意,他們不光不願意的是煙囪被炸掉,他們更是從内心地不想那個繁榮的時代離去,他們想盡辦法,我記得在想辦法的大會上老幹部說“成功了大家都開心,不成功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這點的回憶也許更帶着對曾經的繁榮重工業城市的懷念。
煙囪被炸後出現了這個場景,這個構圖很巧妙,煙霧和燈光形成的形狀像極了被炸的兩個煙囪。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從男主跟曾經的朋友的對話中也得知,許多曾經的同事都湧向沿海城市,而男主他們這些留下的就像是煙囪。男主作為鋼廠工人會鋼琴手風琴,淑娴作為鋼廠女工會俄語,會唱歌,會跳舞,會彈奏鋼琴。在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候,他們對于東北就像煙囪對于工廠一樣重要,他們曾經是人才,是帶領新中國工業的光榮的工人,如今他們像被炸過的煙囪廢渣,不再被需要。
工人在曾經是相當光榮體面的職業,電影中一直出現的木工“二姐夫”那麼的好面子老實,男主在想拉他入夥的時候和殺豬的一起讨論說“他當了一輩子工人,拉不下這個面子”男主找二姐剪頭發的時候二姐也說“他當了一輩子工人,拉不下面子跟人搶活”。而在東北衰落帶來的下崗潮後,如今他們隻能勉強求生,賣唱,打麻将二十塊錢都輸不起。電影中他們正做着鋼琴,啪一聲電動車被破舊工廠屋頂砸了,然後男主父親去世時了,似乎也象征着那個繁榮的東北重工業時代真的無法挽回的逝去了。
可是電影給了我一種希望的感覺。無論是破敗工廠中新生的樹木,還是淑娴唱的歌,還是他們像“最後的晚餐一樣”吃飯(畢竟耶稣很快就複活了),又或者在破舊的工廠裡跳宏大的舞瘋狂的彈奏樂器。裡面誰的女兒被人欺負大了肚子,最後卻舉辦了婚禮。東北氣候寒冷,兒童卻開心地邊唱歌邊鏟積雪。就算淑娴唱歌時台下空無一人,她還是努力地在歌唱,就算下崗,曾經的輝煌逝去,他們配鑰匙,當保安,賣肉,他們也在努力的活着,也有他們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東北和他們就像用廢鋼鐵廢木頭鑄造的鋼琴一樣仍然能發出優美的旋律,女兒彈鋼琴時問男主想聽什麼,男主說“越簡單越好”,經曆過輝煌的他們的生活大抵也将如此。東北衰落,西南崛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幹慣了重工業的東北人也不是不能轉行做樂器。
“就算失敗了,也是段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