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插曲Turn to stone

舒服、渾身舒服。這是看完《最爽的一天》後最直接的感受。

在産出與販賣焦慮如此普遍的今天,看完這樣一部電影實在是太舒服了。

這部披着雞湯外殼的影片,傳達與展現的并非路人皆知的勵志故事或是生命最後一刻的奇迹發生。相反,它很不勵志也不太浪漫,患有肺癌的安迪最後還是走了,其實沒有患癌被誤診的本諾手上紋着代表安迪的半休止符繼續生活。

故事情節實在不算新穎,本諾、安迪,兩個身患絕症的年輕人,貸得一大筆錢,飛往非洲度過最後的時光。旅途中有笑有淚,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片刻分别是:安迪首次體驗性/愛後與本諾的交心;在安迪因恐懼難以入眠的夜晚,兩人在腳手架上的一場驚險對話;以及最後,他們回到了醫院的天台,看了一場日出。


...

“那種激烈的感覺…就好像…我正在死去。”

安迪的臉上是澄澈、閃着光的愉悅與期冀,讓人不禁感歎,如此年輕、本應擁有更多可能的生命已在走向消亡。

本諾把這美妙的體驗稱為“小死亡”,由此兩人對不久将來即将來到的“大死亡”的恐懼又少一分,旅途也從此處轉折,後來的兩人越發瘋狂也對彼此越發坦然。



...

非洲城區的夜晚,安迪始終因為憂懼難以入睡,于是本諾帶他來到工地高懸的腳手架上。他們的背後是城市夜色模糊而斑斓的光點。

本諾把安迪的氧氣罐攥在手裡站得很遠,慫恿他爬過去才能把氧氣罐還給他。

安迪顫抖着腿不敢站,本諾幹脆把嗎啡塞進自己嘴裡。

安迪緊緊抓着欄杆,終于小心翼翼地挪到本諾身邊。

“反正我們都會掉下去的。”

“問題在于在那之前我們要做什麼。”

在呼嘯的夜風中,安迪漸漸抛卻了對死亡的恐懼,褪去了層層疊疊的束縛。

既然從腳手架上墜落即是死亡,那我們已将死亡踩在腳下。


...

他們回到了最初的醫院樓頂。

我體驗了從未有過的快樂與刺激,遇見了重要的人。在這之前的人生渾渾噩噩也好,枯燥無味也好,不知所往也好,都沒關系。我知道你還有很多留戀的,我也是。我還是不想就這樣死去,但此刻的風吹在臉上好溫暖。我想這就是安迪最後一刻的心聲。

“要日出了,樹木都開了花。到時一定會很漂亮的。”

本諾為安迪裹緊了毯子。

安迪對本諾說:“無所謂時間跟地點的,對我來說重要的是跟誰在一起。”

“我覺得我得到了最爽的一天。”

安迪最終如願笑着死去。

本諾與安迪從一開始的被診斷“無藥可救”的被動選擇死亡,到臨近末尾兩人在懸崖上讨論誰先開槍的主動選擇死亡,這是一場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扭轉,從“我們要死了”變為“死亡是我們的。”

電影最真也最好的一點,是沒有讓奇迹降臨。

安迪最終沒有等到那個可以拯救自己的肺,他其實讨厭鋼琴也讨厭莫紮特,最後那個半休止符卻留在了本諾的手背上。本諾想回到妻兒身邊,最後還是看着她們組成新的家庭,開始與自己無關的幸福生活。

人生的無奈豈是死前的一場旅行就能化解的?

本諾還是寂寞一人,安迪沒有戰勝病魔。這場旅行看似什麼都沒有改變。

但當本諾的女兒用本諾的方法嘗試制作橙子蠟燭,當本諾在法庭上說出:“我感謝這次誤診。”,當安迪留下的影像中有這樣一句:“本諾是我最好的朋友。”一切都不一樣了,

到最後是非常簡單的。風漸漸停了,太陽不算烈,但卻把我曬得火辣辣的,我頭發裡有鹽粒,雙唇有着金槍魚與橙汁兒的味道,本諾坐在我對面,像是跟我相識了許久的老友,确切來說,是十七天。

我很喜歡安迪在旅行最後的自述,他再也不焦慮地翻看那本《死前最應該去的一百個地方》,試圖從他人的文字中尋求真實感與慰藉。因為他不再在意了,他不再刻意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一個無所成就的鋼琴手又如何?一個沒有點擊量的臨終直播者也不錯,這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在影片看似激情而自由的氛圍下,蘊含的是一種冷靜而智慧的生命哲學:死亡是我們的。面對死亡,沒有所謂的正确态度。正因為死亡是我們的,态度應由我們定義。

影片沒有強行喂一碗雞湯,讓我們珍惜當下,不要到生命最後一刻回首時充滿悔意,或是鼓勵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避免像兩位主角一樣,臨死時碌碌無為又無比迷茫。

正視自己的人生也正視死亡。這才是影片想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