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成的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生活在黎巴嫩貧民窟的小男孩贊恩起訴自己父母的故事。贊恩生活的家庭十分貧困,弟妹衆多,父親整日酗酒度日,母親傳統守舊,全家靠在監獄賣違法興奮飲料維持生計,而作為長子的贊恩,雖然羨慕同齡人能夠坐着學校的接送車上下學,卻隻能給雜貨店老闆送煤氣罐或者帶着弟弟妹妹在接頭賣甜菜汁補貼家用。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贊恩是心理早熟的,十二歲的身體尚未發育強壯,卻有着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當他發現妹妹薩哈初次來月經時,他幫妹妹洗褲子,從雜貨店偷衛生巾,以防被父母發現薩哈來月經的事情,因為他們早就私下訂好契約等薩哈成人後就送給雜貨店老闆做妻子。但是父母很快知道這件事,當薩哈被迫穿上婚服時贊恩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第二天一早,贊恩趁大家都沒睡醒聯系好汽車司機準備帶着薩哈離家出走逃離這一切。可是一切都晚了,薩哈已經被母親裝扮好,而無論弱小的贊恩怎麼抵抗,也無法阻止妹妹薩哈被父親騎摩托車送走的事實。極度憤怒的贊恩因此自己坐上汽車離家出走。

贊恩來到一座海邊小鎮,在身無分文時被餐廳女服務員哈瑞收留讓他照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約納斯,贊恩因此在一個簡陋的塑料棚裡度過一段短暫的平靜的生活,他也将約納斯視作自己的弟弟。哈瑞是埃塞俄比亞逃離的難民,隻能靠假身份證來躲避政府的追捕,但是假身份證費用昂貴,而給哈瑞造假身份的老闆企圖讓她賣掉兒子換取假身份證。即使生活潦倒陷入困境,哈瑞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兒子,但也最終因為沒有身份證被政府抓進監獄。找不到哈瑞的贊恩充當起撫養孩子的角色,帶着小約納斯流浪街頭,靠着騙取政府救濟和賣興奮飲料扛過一段日子,但最終走投無路,為了不讓約納斯再餓下去,他隻能把約納斯交給了造假身份證的老闆,他自己則計劃偷渡到瑞士,逃離這一切,但首先他得回家拿出生證明。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到老家的贊恩卻從父母口中得知妹妹薩哈因為過早懷孕已經死亡。一直想念妹妹的贊恩無法忍受失去妹妹的痛苦,從廚房拿了一把刀就往雜貨店沖去。老闆被刺傷後,贊恩因此進入青少年監獄。在監獄中他看到電視直播黎巴嫩難民的情況和無數像他一樣的兒童,想到自己過世的妹妹以及探監時母親透入給他又懷孕的消息,贊恩毫不猶豫的撥通了電視直播裡的投訴電話。于是才有了法庭上贊恩的控訴。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希望我們能做個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隻希望我們做個洗碗工。”

“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生了我。”

電影院裡就五六個人,跟我一起來的朋友都睡着了。看到最後贊恩拍身份證照片,并留下了全片唯一的笑臉,電影結束,卻還是沒有被治愈的感覺。我希望那是贊恩真正的發自内心的笑臉,但是事實是還有更多的小孩在黑暗的角落裡等待援救,影片中折射的虐童、買賣兒童等信息讓人覺得分外沉重。

戰火讓無數家庭流離失所,讓父母找不到工作,讓孩子失去教育,被迫流落街頭,靠做苦力甚至犯罪才能生存下去。而父母隻想生更多的孩子讓他們掙錢緩解家庭的經濟,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卻不給他們作為孩子的權利,讓他們出生就開始承受因為戰火帶給人間的懲罰,這就是罪。真的是因為貧窮才讓父母用孩子來贖自己犯下罪?也許是,但也不是。影片中的哈瑞,埃塞俄比亞難民,這位偉大的母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兒子,将兒子視為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存在,這就是答案。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你如我,雖然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但千萬個家庭,千萬個父母,千萬個故事,誰能說都是美好的結局。多少孩子在支離破碎的家庭中成長,父母無德無愛,長期的冷暴力深深的傷害幼小的心靈。有些孩子能從社會看到美好,因為還有人給他們溫暖,但有些孩子始終活在那個黑暗冰冷的世界裡走不出來,即使長大也無法适應這個社會。

慶幸的是現在我們國家的家庭,撫養幾個孩子長大很簡單,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隻是變成了孩子的生活質量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諸如“如果不能給孩子好的生活就不要生孩子”“家庭經濟負擔不起二胎”的想法在年輕人中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曾經的少年,終于也有做好父母的覺悟。但也有許多虐童、戀童癖的事件被曝光發現,令人痛心疾首。隻是希望無論在哪個國家,父母們承受怎樣的生活壓力,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孩子。

也願所有孩子都被父母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