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于2011年3月13日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觀影欲望強烈,一個星期一口氣連續看了好幾部電影,對電影的準入制度稍有嚴格,把毫無營養的、無意義的、過于商業的去除(不過還是很喜歡不經大腦就令我發笑的影片)。當這周一切活動處于尾聲時,唯盼能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完《挪威的森林》。

    

很早就聽過村上春樹的這本名作,村上,美式筆風,日式觀察與思考,低調、愛跑步、基本上看了他的書,很難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有時候會看不明白,但是在過後的數次閱讀中似乎又有新的體會,很大程度,村上筆下的各式人物也正是時下我們這等年輕人的縮影,物欲的社會,年輕的無奈與迷惘,暫且将話題移回電影版《挪威的森林》。

  

大一的時候,很是仔細地看了《挪威的森林》的盜版書{盜版書就是不好——故事情節缺這缺那的,建議大家還是得去買正版書,支持一下我國的知識産權}。渡邊、直子、綠子、永澤、初美、木月,這些年輕人在性與愛的邊緣的尋覓與迷失,對死亡的态度,以及大環境1967年日本的社會環境(反越戰、學潮運動等等)都對故事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少意見針對村上在書中過多的關于性的描寫,其實,在村上心裡,性與愛是不能分離的,單單隻有一方面都不是完滿的人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表現了年輕到底有多迷惘。“渡邊在木月死後——我的人生一如眼前的書頁,停滞而空虛。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幾段關系——直子與木月——有愛無性——青梅竹馬的兩人,他們的關系直到木月在17歲的時候自殺而告終,從書中的對白猜測難道木月是因為自己在性之内的挫敗感而自殺的?

  

直子與渡邊——有愛有性,性多一點——直子深愛木月,渡邊深愛直子,可是直子的潛意識否定這段關系,她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可以與渡邊結合,而與木月就不能?

  

渡邊與玲子——有性無愛——這樣的關系或許會帶來一時的快感,可是卻更加消耗彼此的能量與生命,靈魂或許更加空虛; (理解為這是玲子為重返外部世界的契機。2019.09)

  

渡邊與綠子——有愛有性,愛多一點,綠子是與直子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子,她也知道渡邊心有所屬,可是還是等待,不過這等待的方式有點有趣,故事到最後,在他們兩個身上終于可以圓滿了。 (但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圓滿,因為故事最後留白了。2019.09)

  

永澤與初美——永澤代表着物質豐富下的靈魂荒蕪。

  

素黑老師說——最深層次的性,是帶着最深層次的愛。

  

伍佰——《挪威的森林》一曲——那裡湖面總是澄清,那裡空氣充滿甯靜,雪白明月照在大地,藏着你我不願提起的回憶。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挪威的森林》,從另一面,(我認為)可以視為心理學電影。直子無法走出木月的死對她的影響,她接受不了木月的死亡,接受不了自己的性與愛,太過壓抑自己的悲傷,拒絕與外界接觸,完全把自己封閉,而後精神錯亂,最後還是自殺。每當看到這裡,總是很難受。你不能說每個人都健康,的确現實裡我們的心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每當靜美的直子出現時,你或她或他的心裡總會有一道傷痕,會不斷把它的結痂撕下,然後疼痛流血。而死亡,死亡總是讓人恐懼,愛人的死亡是無法治愈的,唯有接受,才更好過。正如渡邊一言——“四季更叠,我與死者的距離也随即越來越遠,木月依然17,直子依然21.”

   

每一個曾經深陷其中的人,在觸碰這段最純的悲傷時,都會隐隐作痛,甚至失聲痛哭。每一個人内心深處總有個挪威的森林,别人走不進,自己也不想出去的地方,面對時,雖有甯靜,有時也會無力。而Beatles的《norwegian forest》的音樂一響起,無論你的年齡層是多少,都會被推回你年輕又迷惘的歲月,總是無法解釋的過去的憂傷,就是這樣的怅惘若失。

  

電影拍攝得細膩而清新,配樂恰如其分,隻是情節實在突兀,如果不是看過原著,估計很難看得明白,這不能怪監制陳英雄,畢竟電影版還是蠻能體現出村上的風格,不過可能是陳英雄是越南人,這電影看起來總有那麼一股越南,還有法國味(個人認為),我覺得直子這個演員有點老,綠子眼睛沒神,有很多事情都沒有交代清楚——玲子是同性戀等等。很多東西都不能完美的,我喜歡渡邊的選角——松山健一的确清秀。

 

經過與好友的觀賞與讨論之後,我的疑問仍在——為什麼初美後來又自殺了?難道她走不出她對永澤的潛意識?隻想起李商隐的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村上春樹,不如我們重新開始吧


...

歡迎關注公衆号“紅了櫻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