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知乎閑逛,偶然看到網友提及一部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電影,并将其大捧為藝術品。本人自诩為追求藝術的商科狗,加之片荒,因此便想一探究竟。初看片名,以為是一部文藝到不行的藝術片,再看标簽,以為是一部大牌雲集的賀歲喜劇片,看到一半,覺得是諷刺意味十足的黑色幽默片,看到最後,自己覺得是一部三觀很正的“曆史紀錄片”。

...

(就是這玩意)

       影片大緻講述的是戰争時期一個歐洲著名大飯店看門人的傳奇,以及他和一個後來成為他最信任門生的年輕雇員之間友誼的故事。這個看門人的傳奇故事串聯起了一個盜賊與一幅文藝複興時期油畫,一個大家族的财富争奪戰,以及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突發戰亂。故事本身好像并沒有什麼藝術性,更像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是挺困難的事,需要對歐洲曆史以及茨威格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特地去知乎上看了科普,但還是不能看透。這裡順便提一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描繪人性化的内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等情感著稱,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記得中學語文課本裡也有他的文章《偉大的悲劇》。這部電影也正是向茨威格的自傳《昨日的世界》緻敬,這部電影并不像傳統的美式電影一樣,相比之下,更像老式的歐洲電影,之所以說它像歐洲紀錄片,是因為它很好的紀錄下了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而文明衰落的精神内涵,影片追尋的,正是小說《昨日的世界》裡那種獨特的東歐氛圍,舊歐洲情懷,它既有紀錄片的内涵,又有文藝片的色調與風格,這也正是它被稱為藝術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影如果一味的追求華麗的畫面,而忽視了電影本身劇情的嚴謹和内涵,就像攝影師隻注重器材的參數而忽視了拍照的目的,作家隻注重詞藻的華麗而忽視了故事的趣味性。而《布達佩斯大飯店》在劇情方面也算是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影片是一種四層相扣的套層故事,類似于俄羅斯套娃,但故事本身并不複雜,内容既荒誕又真實,通過偷油畫,越獄等一些故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電影本身的趣味性。即使是對歐洲曆史一點都不了解的人,也可以作為劇情片來欣賞。這也是同為荒誕片,為什麼《布達佩斯大飯店》好評如潮,而《一步之遙》卻被觀衆各種嫌棄的原因~另外,故事的結局也讓人意外,畫面的最後暗示着所有的一切隻是一座由幻想堆砌出的城堡,這點和《昨日的世界》中作者對幻象的擁抱産生了共鳴——喬治•普羅尼克

       《布達佩斯大飯店》被捧為藝術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畫面,觀衆不管理不理解故事的内涵,畫面的優美性永遠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導演對于構圖好像已經達到近乎偏執的地步了~不多說,上圖感受~

...

...

       對于有着舊歐洲情結的茨威格來說,昨日是美好的,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身上消沉悲哀的傾向尤為突出,他反複地說“歐洲正在自尋死路”——這是他的原話,在他服毒自殺前寫完的《昨日的世界》正顯示出他對昨日美好幻象的向往。

...

(影片最後向茨威格緻敬)  

       導演韋斯•安德森在電影裡出色地揭示了這一點:童話有一半是存在于真實景觀當中的——尤其是那家大飯店

...

布達佩斯大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