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樁籃球公案;

      這是一場奧運決賽;

      這是一場精神與技術的競技;

      這是一場過程重于結果的籃球盛宴。

      電影拍的很不錯,基本還原了當年賽事的主要事實。情節與人物性格互為襯托,人物情感刻化的很豐富,無論是競技精神,還是内心世界,無論是美國的自負蠻橫,還是蘇聯的隐忍勵志,都表現得很細膩很到位。慢鏡頭用的非常好,關鍵動作都是3/4低攝影呈現,視覺沖擊很強。

   

      作品把體育精神拍出來了,把鼓舞人心和激勵鬥志的思想根源講清楚了,把蘇聯國家隊當時面臨的政治生态呈現出來了,把官僚主義盛行下的體壇政客思想分析透了。把一個雖有家庭悲劇卻矢志報國,視籃球如生命,視師徒如父子,視榮譽如畢生追求的鐵血柔情的偉大教練形象展現的淋漓盡緻!所以作品全方位突出人物背後的故事,用故事推情節,靠情節講故事,牢牢抓住叙事的主動權,緊緊扭住觀衆的感性認知推動情節,釋放情緒,節奏感很強!音樂配得恰到好處,緊張又不壓抑,激情不失樂感,與畫面合适,與情節合拍。

 

      看這部作品的觀衆大部分應該是籃球愛好者,所以有點看門道的意思,看後都在讨論當時的裁判執法的問題。作為一名籃球裁判,很早在培訓課上就聽老師講過這場經典的公案。

            我認為主要技術層面的問題隻有兩個:一是30秒前的暫停是否有效。二是最後3秒時間明顯不足,重啟3秒底線發球。

          那一屆奧運會的男籃第一次啟用教練員用手按式遙控向工作台請求暫停、第一次用電子計時器人工回位3妙計時……當時比賽硬件條件太差,再加上台上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導緻了黑色三秒的鬧劇。

        現在比賽已經不可能出現這些低級的錯誤了!  準确的講這是賽事管理工作的失誤,裁判的現場判罰和執法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裁判手冊是充許當場糾正錯誤判罰的,并且是鼓勵及時糾正的。所以我認為:裁判員一直在執行規則,教練員一直在研究規則,運動員一直在破壞規則。

      電影裡講的與當時賽時情況基本吻合,但真實事件故事中的裁判、國際籃聯主席、計時員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心态,很複雜。賽後美國對結果不服上訴、隊員通過投票拒絕上台領獎、計分員成了以後的足協主席等等故事折騰的很精彩,有興趣可以上網看看。

        若幹年後,當初在現場支持給蘇聯隊利好判罰的人說了一句真心話。他們表示:當時極力維護蘇聯隊,一是因為規則需要,另一方面因為他們不太看好蘇聯隊,就是再給他們三秒鐘他們也翻不了盤……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最後說說美國的籃球,美國籃球的群衆基礎不亞于中國的乒乓球,美國籃球的整體競技水平、賽事組織等工作标準遠在國際籃聯要求之上。他們為世界籃球運動發展是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的,這是至到今天都必須承認的。

        以前籃球競技準确地講,拼的就是速度、高度和準确度。電影中蘇聯教練很明顯就是靠速度壓制美國。現在随着訓練和比賽進一步科學性,再加上觀衆對比賽觀賞性的需求,力度也成為籃球對抗性的重要因素。電影中美國隊員利用力度對對方主力隊員進行合理沖撞和掩護打擊,使賽場變得複雜冷酷,使籃球不再是紳士運動……

      我們有類似當年蘇聯男籃的精神團隊一一中國女排,我們無比振奮!

      我們有類似當年蘇聯體育官僚的團夥一一中國男足,我們深感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