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人的,硬核科幻片
有人将2019年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因為在這一年的春節,《流浪地球》正式登上大熒幕,給了觀衆一個巨大的驚喜。
之所以稱為“元年”,是因為在此之前,中國确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科幻片。國産科幻片,一直都是“爛片”的代名詞,是觀衆吐槽的對象。
但《流浪地球》卻收獲了無數高度好評,更收割了46+億的票房,一舉拿下了國産電影票房影史第2的位置。

比起票房方面的成功,《流浪地球》更大的意義在于,重燃了觀衆對于國産科幻片的熱情,喚醒了國産科幻片的希望,打開了國産科幻片的巨大市場。
連《紐約時報》都發長文報道并介紹了這部電影,表示“中國電影工業終于躍入“太空時代”,大贊《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工業黎明的新開端。
作為一個科幻迷,我确實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流浪地球》并沒有被高估,甚至,我覺得它被某些人低估了。
《流浪地球》的成功,得益于其邏輯完美的硬核科幻、不輸好萊塢的特效、以及炫酷唯美的畫面。
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真正植入了獨屬于中國人的思維理念以及文化情懷。

好萊塢科幻片很多,末日逃亡電影也不少,但《流浪地球》這個故事,隻有中國人才寫得出來,拍得出來。
很喜歡原著作家劉慈欣,導演郭帆,和吳京等優秀演員,攜手共造了這樣一場恢弘磅礴的視覺盛宴,更感謝他們為國産科幻片,以及其他大制作類型片做出了好榜樣,開了一個好頭。
02
再見,太陽系
電影的開頭,簡單直白地闡明了這個故事的“世界觀”:
故事發生在2075年,太陽了進入急速老化、持續膨脹的狀态。
科學家預測:在100年後,太陽會膨脹到吞沒整個地球;300年後,整個太陽系将會被毀滅,不複存在。
面對這場滅頂之災,人類展開了自救行動。聯合政府決定,将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飛向4.2光年外的新家園。

這一恢弘而漫長的人類移民計劃,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本計将持續兩千五百年,曆經一百代人。
人類傾盡全部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為地球飛離太陽提供動力。

與此同時,為保障地球航程安全,聯合政府集結全球航天力量,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号”國際空間站,空間站将以十萬公裡的相對位置伴飛地球,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

面對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聯合政府在每座發動機下,都配套建造了一座地下城,在地球抵達新家園前,這将是人類唯一的庇護所。

至此,人類,這一誕生于太陽系的渺小族群,踏上了兩千五百年的流浪之旅。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一對從小分離的父子——在空間站堅守任務17年的父親劉培強,和在地下城長大的天才少年劉啟。

這一年的春節,劉培強終于迎來了“退休”,可以回到地球和兒子團聚。
正要離崗時,卻監測到木星引力激增,地球飛行軌道受木星引力影響而偏離。
這意味着,有很大的可能性,地球很快就會和巨大的木星相撞。

此時地球上的劉啟辦了假證,借了衣服,偷拿姥爺的車卡,帶着妹妹朵朵偷偷離開地下城,踏上了地表。
由于木星引力激增,地球各地都發生了各種問題。
聯合政府發出通告:各個地區的行星發動機都出現停機故障,地球推力減半,轉向力全部喪失,地球将于37小時後撞擊木星。

地表的韓子昂、劉啟、朵朵,誤打誤撞地和救援隊相遇,參與到了運送火石、修複行星發動機的重要任務中。
而空間站裡,劉培強得知Moss放棄地球獨自“叛逃”,他拒絕了回地球,也拒絕休眠,而是選擇搶奪控制室,想辦法拯救地球。
領航員空間站和地球都在進行着一場争分奪秒的生死之戰,而他們的成敗,關乎35億地球人的生死命運。
03
人生尚有來處,而今隻剩歸途
作為一枚科幻迷,我當然很喜歡看好萊塢的星際科幻片,尤其是《星際穿越》和《太空旅客》。
相較而言,我覺得《流浪地球》卻也并不遜色多少,甚至有許多獨特之處和出彩之處,很能引發共鳴。
具體說兩點。
第一點是反好萊塢,反個人英雄主義。
在标準的好萊塢大片中,毫無疑問,力挽狂瀾拯救世界這種事一定是專屬于某個美國英雄的,沒有了主角,地球就完蛋了。

但在《流浪地球》裡,卻有些不同——我們的主角并非“英雄”,也不是“唯一”。
所以:
當劉啟一行人千辛萬苦将火石運送到蘇拉威西三号發動機時,已經有别的救援隊伍趕在他們前面,将發動機重啟了;
當天才劉啟好不容易想出“點燃木星”的點子,Moss卻說,以色列的科學家早在7個小時前就提出過這一方案,但計算結果表明不可行;

劉培強成功搶奪空間站的設定看起來倒是很個人英雄主義,但很快電影就交代,有其他倉的宇航員同樣也在反抗moss,想要搶奪控制室。
類似的情節還有很多。電影處處都在表明,并不是隻有哪一個英雄想拯救、能拯救、拯救了地球。而是所有人參與其中,進行了一場“飽和式救援”。
可以說,即使沒有主角團隊,地球依舊能得救,人類依舊有未來。
這部電影并不是在宣揚狹隘的名族主義、個人主義,而是全人類的自我拯救。

第二點是植入了獨屬于中國人的價值觀。
中國人曆來重土安遷,講究落葉歸根,對故土家園的眷念遠遠強于其他國家,所以即使世界末日來臨,我們也要帶着地球一起跑路,絕不獨自逃生。
隻有這樣的設定,才符合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
而《流浪地球》正是将這樣的民族内核,通過電影的形式向全世界輸出。
“流浪地球”計劃的核心是讓更多的人活下來,“火種”計劃的核心是讓人類文明延續。
在危難關頭,聯合國政府選擇了放棄地球,空間站獨自逃生以實施“火種”計劃,這無可厚非。

但中國人的浪漫之處,就在于我們即使流浪星際,也要帶上“小破球”一起。否則,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劉培強對俄羅斯隊友說:
總有一天,我們還能在貝加爾湖畔釣魚,在重慶吃火鍋。雖然那要等到兩千五百年之後,可是我們還有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有孩子。
這種堅忍不拔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和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愚公移山”故事竟無比契合,同樣飽含着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希望。
小時候覺得愚公可笑,如今卻熱淚盈眶。

最後劉培強駕駛着空間站裡的30萬噸燃料去點燃木星時,那堅定無畏的目光,更有着獨屬于中國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一往無前。
Moss說: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确實是一種奢求。
是的,人類文明延續至今,絕不是隻憑理智。尤其是我們五千年的悠久中華文明,情懷和浪漫早已厚植于基因,并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液之中。
04
所謂黑馬,不過厚積薄發
《流浪地球》能夠收獲巨大的成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想象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為觀衆的苛刻、投資方的不看好和市場的悲觀。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國産科幻片都既不叫座,也不叫好。
“聰明”的國産導演和投資方很少有選擇拍科幻片的,以往的事實告訴他們,科幻片是最費力不讨好的題材。
而且,中國觀衆最是“嚴格”,他們看慣了好萊塢大片,對國産電影本就百般挑剔,何況是最容易招罵的科幻片?

連原著作者劉慈欣都說:既叫座又叫好太難了,我不奢求觀衆能叫好,票房上能賺錢就很滿足了。
至少賺到了錢,以後投資人才願意繼續投資科幻電影。
确實,拍科幻電影,錢的困難就是最大的困難。何況電影拍到一半,投資方(萬達)還撤資跑路了,吳京不得不自掏腰包6千萬,“帶資進組”實錘了!
“想象之中”是因為全劇組用心打磨,終究以過硬的質量虜獲了觀衆,征服了市場。
《流浪地球》的劇本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原作。劉慈欣的鼎鼎大名,即使是不太閱讀科普小說的人,想必也早有耳聞。《三體》這座科幻界大山,就是他的代表作。今年春節檔的另一部大片《瘋狂的外星人》,也是由他的小說改編的。
原著故事精彩,電影便成功了一半。

從2015年确定郭帆為導演起,光劇本和構思就花了兩年的時間,視效團隊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餘格的分鏡、30多分鐘的動态預覽。
為了追求真實的之感,劇組實景搭建了最細緻的地下城、太空艙等主要場景,演員一件衣服的成本就高達45萬元,重80斤,電影裡的道具總數共計1萬件。

特效鏡頭超過2000個,由多家國内特效公司共同參與,特效成本占了全部成本的大半。
總制作成本3億多,但所有演員的片酬加起來也不到50萬。
可以說,為數不多的投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了。
如此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成果,自然經得住市場的考驗和觀衆的“火眼金睛”。

所以雖然《流浪地球》首日排片隻有11.4%,單日票房1.89億,但很快口碑發酵,排片越來越高,票房也一路飙升,在上映一周之後,還多次單日票房破4億,最終累計票房突破46億,成為2019年賀歲檔的最大赢家。
哪裡有什麼黑馬,所有的成功都有迹可循,不過是厚積薄發。
05
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在寫這篇影評的時候,我翻看了很多網友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其中差評也不少,但大多沒什麼具體論證,不過是為黑而黑,擡杠挑刺罷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某些人的嘴裡,“愛國”竟成了“賊”,“小粉紅”竟成了諷刺,這讓我既心驚又心寒。
在知乎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倒是給我解了惑,很是寫出了本質:


的确,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拒絕發展,拒絕突破,更别談超越,永遠把自己擺在弱者的位置,“謙虛”得過分。
講一個故事吧:2005年,天涯論壇一位網友發帖稱“預測中國2030年GDP超過日本”,瞬間被網友噴得體無完膚,人人都說他太狂妄自大。
然而,還遠不到2030年,僅僅在5年之後的2010年,中國的GDP就把日本甩在後面了。而天涯那個帖子,也瞬間被“挖墳”“鞭屍”,當年那些嘲笑樓主的人紛紛被打臉,那叫一個熱鬧。
隻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某些國人是多麼的“自謙”。在他們心中,我們的祖國仿佛永遠隻能被别國碾壓。
就算做出一些成就了,也不值得認可鼓勵,隻配得到變本加厲的打擊和嘲笑。
因為他們的本質就是如此自卑,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所以當記者問導演郭帆:以前國産科幻片不被大家認可,你覺得是缺什麼?
郭帆回答:缺時代,你沒有這樣的時代,你根本拍不了科幻片。
隻有你的國家強大了,國民有了自信,你才能看到這個東西(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核心關鍵詞是:希望。
“希望”兩個字聽起來好像很俗氣。在電影前半部分,朵朵聽着同學在課堂上說: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
而她嗤之以鼻,對老師說:我對希望沒什麼理解,我就想出去看看。

她不相信希望,因為她從沒見過太陽。
然而到了電影的結局,朵朵通過全球廣播哭着呼籲所有人一起拯救地球,對着話筒喊出了: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
很多人說那段台詞很“尬”,但我卻覺得,非常真實,也非常動人。
我們都曾是朵朵,也終将成為朵朵。

就像某知乎網友所說:
希望,讓韓朵朵們在朝鮮用鮮血和意志扛住了這個星球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希望,讓韓朵朵們用算盤做出了原子彈。
無論在任何時代,希望都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它總能打破絕境,引領我們變得更好、更強。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不管是電影,還是科技,或是其他領域。

中國從不缺好故事,也不缺好導演、好演員,更不缺好觀衆。
缺的是更強、更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錯過往期請點擊
喝酒打牌秀恩愛,二婚家暴鬥渣男——“愁女”李清照?是你不懂她!

我是:書影漫時光
你的氣質裡,
藏着所有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
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