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扶貧劇特别火,叫《山海情》,豆瓣居然高達9.4分,去看了一眼土的掉渣,但是卻很真實,跟我小時候的農村很像,我出生于山東西部的一個小鄉村,但是祖上是從山西大槐樹搬過來的,所以文化上應該跟西北其它地區有一些相似之處。
比如《喬家大院》裡也蹲在地上直接嚼大蔥,而且也管水餃叫“扁食”,跟我小時候的叫法一樣,當然現在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都改叫餃子了。另外我們也像《山海情》裡一樣,我管我的爸爸就叫“大/達”,是大爺的簡稱,但是我的爸爸叫爺爺卻叫叔叔。
稍微大一點兒,到鎮上上初中,到市裡上高中的時候,就覺得這種叫法太土了而且也不符合邏輯,甚至還不如叫爹,雖然也土但至少是符合邏輯的,所以向别人提到自己的父親總是很難為情,就會改口說我的爸爸怎麼着怎麼着。
上大學來北京,不管你在老家怎麼稱呼自己的父親,達也好,爹也好,老漢也好,都會說自己的爸爸,除了在往家裡打電話的時候才會叫一聲“達”。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我算是結婚比較晚的,工作8年之後才結婚,生娃,這時弟弟家的第一個孩子在深圳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
這時二胎也放開了,等我自家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弟弟家第二個孩子也出生了,媽媽隻能去深圳幫弟弟去看那個更小的孩子,我妻子的媽媽不能常住,隻能偶爾過來看看,這時隻能讓爸爸過來救急了,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我又是從初中就開始住校了,跟父親從小沒什麼話說,打電話說不了兩句就會說“俺娘呢?”然後電話就轉給媽媽了。
但是現在爸爸過來住在家裡幫忙看孩子,擡頭不見,低頭見,總要找點兒話說,老父親在北京人生地不熟,說不了兩句就要扯回老家,說着一些老家的人和事,我不熟也插不上話,隻能聽着。小孩子童言無忌,一日兒子說道:“這是爸爸,這是媽媽”,到爺爺的時候他說“這是達”,搞得我們哭笑不得。于是便沒話找話說得問父親,為什麼老家有的人管爹叫大爺,有的人管爹叫叔叔呢?
經老父親解釋才明白,原來是這樣,比如這家有三個兒子,五個孫子,這五個孫子就都管大兒子叫大爺,管二兒子和三兒子叫叔叔,叫法上不區分誰是誰的父親。我一聽這種叫法充滿了中華傳統上大家庭混居的倫理文化和管理智慧,讓整個大家族更有凝聚力。
枉我自卑了這麼多年,本來以為這種叫法是一種愚昧和落後的習俗,明白這種之後心中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看來有些傳統的東西真的要和老人多生活在一起才能學到。不過這種叫法也有一種限制,就是有一天老父親去世了,守靈上墳的時候還是要哭“爹”的,也是一種認祖歸宗吧。
不過《山海情》裡甯夏那邊的農村好像是所有人都管父親叫“達”,沒有叫“叔叔”的,不知道是劇組沒研究明白咱們的傳統文化,還是因為地域原因,這種“大爺/叔叔”的叫法獨屬于孔夫子影響下的齊魯大地,有沒有家是西北的朋友幫忙驗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