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少年的你,我和旁邊的姑娘,一起哭成了淚人。
為演員的在線演技,更為劇中慘烈的青春、深處的絕望和堅定勇敢的少年。
《少年的你》切入點是校園霸淩,但在影片中,我看到更多的卻是各個家庭中——父母的缺位。
而透過父母缺位的背後,實則是每個孩子都在尋找的那一抹關于愛和歸屬的溫暖。
是那抹溫暖,讓他們即便生活在陰溝裡,也有勇氣,擡頭仰望星空。

01
小北代表了整個底層社會少年的狀态。
從13歲開始被母親遺棄後,一個人漂泊于社會上,無依無靠,在刀口舔血讨生活。過着“被打了,就打回去”的渾渾噩噩的日子。
當陳念問他“疼不疼”時,他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問他疼不疼。說完,淚水滑落眼角,那是心酸苦澀的淚水,更是孤獨隐忍的淚水。
小小的少年,生活在城市的最邊緣,沒有希望、沒有未來。在一次又一次的暴打中,無望地成長。

02
陳念,跟着賣三無面膜和欠了一身債務的媽媽,相依為命。
她也是一心想着考去北京,走出小城市的學霸,卻因為給被欺負跳樓的同學蓋上屍首,成為了欺淩對象。
一開始,她是隐忍的。但當她想到胡小蝶的死,是因為周圍人都太懦弱而未曾出手相救導緻的悲劇時,她不再忍受,開始反擊。
然而,此時環顧四周,卻悲哀的發現,沒有人能幫得上她。
告訴媽媽,她遠在外地躲債,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女兒正經受着怎樣的折磨;告訴老師,老師卻認為她太敏感,最後班主任也因為這件事被處理,惹來同學們更大的抱怨;告訴警察,警察除了讓欺淩者停學,卻無法保護她不在校外不受欺負。
于是,混混小北成了她的保護神。
從此,有了小北的保護,那條長長的灰暗的路,不再讓人那麼窒息和恐懼。
那個在她身後走着的少年,安慰了走在前面的陳念,也寬慰了屏幕前的觀衆。

03
魏萊,這個有着天使一般面孔卻是一起起欺淩事件的始作俑者,讓人恨得牙癢癢,卻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性人物。
她表面光鮮,卻從未得到父母真正的關愛,從小成績優異,卻似乎隻是父母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個“棋子”。
父親還因為她複讀,已經一年不和她說話,妥妥的家庭冷暴力。
母親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卻隻會把責任歸咎于别人孩子心理太脆弱,一心隻想自己孩子的前途不能被耽誤,卻從未真正關心過,她的孩子内心已經荒蕪一片。
在被她欺淩的女孩跳樓後,魏萊完全無動于衷。她似乎完全不懂,生而為人,尊重一個“人”是最起碼的良知。
在面對警察時,甚至說如果那個女孩活着,她的父母也不可能拿到那麼多錢。
在她眼裡,錢,意味着一切。
這不得不讓我想起,稻盛和夫講到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熱情和能力是0-100,也就是都是正向的。唯獨思維方式是-100——+100,正向的威力有多大,負向的威力就有多大。
方向反了,足可以毀滅一個人。魏萊走向了-100。

04
為什麼一個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小混混,可以盡自己全力去幫助和保護陳念?
因為他強烈地渴望被溫柔以待,而陳念給了他這種溫暖。
就像《千與千尋》裡那個無臉男,為什麼就認定了千尋,會用最好的方式對待千尋一樣,因為他從千尋身上得到了溫暖。
所以,小北願意傾其所有去幫助陳念。笃定地告訴她:”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為什麼陳念在被嚴重欺淩的情況下,依然目标堅定的要去北京,上最好的大學?
因為她的肩上,扛着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責任。還有,來自母親的那抹溫暖和微亮的光。
雖然母親在她被欺淩中完全不知,也無從幫忙。但至少她可以和母親通通電話,至少有一個人無條件信任她、支持她,告訴她:“我們都是打不死的小強,我們都是強大的孫悟空”。
這些溫暖,成為她灰暗生命中的一抹亮色。
為什麼魏萊如此無情?
因為她的生活裡缺少那抹溫暖,冷漠功利的家庭,她得到和學會的,也是冷漠和功利。
所以,面對他人的困苦,她無動于衷,甚至以此為樂。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魏萊心裡的冰山,在父母常年累月的教化下,鑄造而成。
最後,害人害己。

05
這是一部講校園欺淩的電影,校園欺淩的背後,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歸根到底,是親子教育。如果一個孩子,受到了父母足夠多的關愛,他就不容易成為受欺淩的人。
而如果每個孩子,都能享受來自父母的溫暖和呵護,每個人的心底都常駐着陽光,校園霸淩又從何而來?
隻有大人合格了,孩子才不會受到傷害。《少年的你》,講的是少年,啟發的卻不止是少年。
正如電影監制許月珍說的:
“青春決定了一個人的底色和一個人的未來,每個人的青春加起來就是整個社會的未來,這部電影同樣也是我們作為成年人,在反思能夠對正青春的少年做點什麼。”
希望這部電影是一把鑰匙,為更多少年打開的是一扇更安全的門。
而這扇安全門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父母的盡職盡責。
請用心陪伴你的孩子,因為這是他們一生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