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影片戳中淚點,我們對校園霸淩者的嚣張跋扈恨之入骨,卻又面對少年這個身份心生忌憚。

孩子年少,他們的父母并不年少,魏萊之流在校園橫行,與學校一味抓教學瘋狂追求高考成效卻忽略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無關系,至少讓他們懂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那麼家庭教育呢?為什麼同樣的班級同樣的老師,為什麼成績有高低,做人有差異?這責任就應該多找找家庭教育做父母的責任。

如果《少年的你》這部影片還有什麼更加值得關注的細節,我認為尤其要關注魏萊的父母,校園欺淩者如此嚣張,與父母的護短有直接的關系。

證據指向已經反映出魏萊的做人做事有嚴重問題。做父母的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女兒的過錯,隻推說是孩子還小,卻咄咄逼人給學校施加壓力,甚至怪罪到班主任,以監管不力達到更換班主任的目的,總之錯的是大人是别人,她家女兒除了年少不懂事什麼錯都沒有。

我在影評劇透《你我不會,少年不一樣》中就曾說,有什麼樣的孩子就有什麼樣的父母,你驕縱出來的孩子不管教會有人替你管教。

所有悲劇的導火索助燃劑,都在魏萊身上,根卻在父母錯誤的失敗的家庭教育。國家2012年出台校園欺淩法案,而今又提出重複犯罪性質惡劣的,絕不姑息。不能因為你未成年就成為你逍遙法外的保護傘。

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正義可能會遲到,但不會永遠缺席!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