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為何PI要離開食人島
PI在經曆了和老虎搏鬥,共存以及風吹日曬後,進入一個美麗的天堂,這裡成群的小動物,水是淡水,清澈可飲,隻是到了晚上,大自然親手毀滅一切,食人花将人慢慢吞噬,獨留孤獨。已關注
孤獨是什麼滋味?是種被人遺忘的感覺。
在每年的清明節,我們會給親人掃墓,讓他們回家,用鞭炮迎接他們,在七月半,會繼續去看看他們,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仿佛是他們的回應。如果派在食人島長住,沒有了子孫,沒有了另一半,也沒有了這場故事的精彩回顧。
派說,隻是在這裡很孤獨,世人将遺忘。因此派選擇回到人類社會,過上群居生活。
在狩獵時代,人也是靠群居,才戰勝巨大的動物。隻是在封建時代,嫡長子繼承制,逐漸滿足不了人的貪欲,所以有玄武門之變,有朱棣篡位,因為群居,人們有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安全感,但也因為群居,但人一直活在”本我“中,從未去追求”超我“,引發人們有了更多的貪欲,引發腥風血雨。
弗洛伊德的定義的我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即為完全潛意識的代表欲望的“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的“自我”以及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斷的“超我”。詩經中分别用木瓜,木桃,木李來回報以瓊琚,瓊瑤和瓊玖,來作為永以為好的象征,是“超我”之間的相處,能夠有選擇有意識和有良知回報對方美好的行為。
可是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的人活在自我過程中,精緻的利己主義,老人摔倒扶不扶引發道德質問,瑪莎拉蒂女實力坑夫引發物質欲望女的無知的本我,複旦女博士腳踏4隻船的肉體狂歡的自我,未曾開發的自我像活在茹毛飲血時代的動物,将群居的放縱看成是快樂,卻不知道獨享的孤獨是難得的清淨。
孤獨的内心不是被物質的膨脹和優越的另一半填滿,而是用甯靜和淡泊去培育,由此引發的群居才是高質量的相處。吸引力法則講到“你是什麼樣的人,吸引的就是什麼樣的人,”你能做到“超我”, 用真誠善良的心與人相處,别人回報的是湧泉的感恩的善行。
少年派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食人島的可怕不是表面被人遺忘的孤獨,而是未曾馴化的自己,還在本我階段的自己,沒有經曆與人相處的磨砺,沒有獲得社會的培育,沒有将自我的狹隘走出來,沒有達到有良知的超我,你看,老虎作為牲畜義無反顧走向森林,不會對少年派的善行感謝,因為老虎隻在本我的階段,少年派能回到人類社會,因為在幫助老虎獲取食物時候,自己從自私自利的本我過渡到超我,到後面有了和諧的家庭,并有能力和責任将愛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