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小鎮遠離戰火,日落的夕陽,将淡黃色的光普照,彷佛是一處甯靜的地方。小男孩佩珀日複一日地在岸邊呼喚着父親,嘶吼的童音,彷佛世間最強音,小鎮的人集結在岸邊,靜默地看着他。父親詹姆斯正穿梭于槍林彈雨中,性命垂危。

01

父愛如山,父親對于子女的愛是藝術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然而,孩子對于父親的愛,同樣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引來奇迹。”電影《小男孩》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如何堅持信念的力量,把自己的父親從戰場上帶回來的故事。電影讴歌了父子間的親情,感人至深。

作為一個戰争片,它沒有把視角放在血肉橫飛、生命如草芥的戰場上,而是着眼于戰士的故鄉,軍人的家人身上。整部電影是暖色調的,沒有酷炫的特效,沒有激蕩起伏的情節。它通過小人物和溫馨的小故事抓取你的注意力,順便帶走你的眼淚。舒緩的叙事風格,加上油畫般的色調,彷佛在聽一首悠揚小調。

《當幸福來敲門》表現的是父子兩的相依為命,《摔跤吧!爸爸》體現着父親和女兒一起向命運抗争。而《小男孩》表現的則是,父子兩的“各自為戰”。其中最令我動容的是小男孩對信念的堅持和善意。

02

小男孩出生,父親對他傾注了無限的愛。戰争打起,詹姆斯應征入伍,佩珀傷心不已。神父說,信念可移山,這在佩珀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他的信念,是結束戰争,讓父親平安回來。為了增強信念,佩珀決心完成神父給他的清單。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克服自己心裡的偏見,和橋本做朋友。

成年人都清楚,人的意識是無法直接作用于現實的,更何況,這現實是雲谲波詭的世界大戰。佩珀天真的想法,在很多人的眼中,不啻于異想天開。但是八歲的佩珀堅信着。

信念當然不能直接改變現實,但信念可以等來奇迹。當佩珀在衆目睽睽下試圖移山時,地震發生,山移動,引為神迹。當人們悲傷于戰争時,那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帶來了勝利的曙光。當父親“死而複生”時,蘭頓一反常态,抱住佩珀不停地說:“你做到了!”

《聖經》裡說: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确據。佩珀不懷疑,不埋怨,完成着一件又一件的事。

應該說,即使佩珀一開始沒有想着那股信念,世界大戰的腳步同樣會如期停止。但是正是因為着他的信念,小鎮上的很多人,感受到了溫暖。詹姆斯在戰場上,才會有着強烈的求生欲望。

小孩子堅持着做一件事,他們是成年人的老師。他們以其單純、善良,在自怨自艾與苦大仇深的環繞中,漸漸地成為了一盞燈。

03

佩珀完成清單上的事,離不開橋本的幫助。

佩珀與橋本,一個是天真的美國少年,一個是飽經滄桑的日本老人。國籍的相異,在戰争時代變得異常敏感。佩珀因為橋本是日本人而仇恨他,夜晚砸橋本的門窗,并試圖火燒他的家。仇日的情緒彌漫在小鎮裡。

小孩子本應該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然而影片中的佩珀卻有着自己獨立的思想。他放下了對橋本的偏見,并且維護着他。與此相反的是,小鎮上的人仍舊固執地仇恨着。

仇恨轉移是人類的本能。在這種本能的作用下,人将自身的憤怒宣之于無辜并且弱小的人。所以山姆心安理得地将橋本的家砸毀,并毆打他瀕臨死亡,事後悄然而去。影片講述的人們對于橋本的敵視,僅僅隻是戰争時代中的一個縮影。我們在身在戰争之外,卻在内部引發迫害。成年人有着太多的複雜感情,太多的“愛憎分明”,就如同蘭頓對佩珀說:“你跟他在一塊是對父親的背叛。”

沒有誰可以回避國仇家恨!每個人的内心都在受着煎熬。

佩珀從憎恨橋本,到與橋本相知,将他視作朋友,體現着孩子心中的不可忽視的良善。跟随這一老一少的身影,我們走遍小鎮的街道、教堂、醫院。同時旁觀着橋本被視為洪水猛獸,遭受着冷眼。但冷峻的背後,也有絕不可忽視的溫情,木屋裡橋本教佩珀讀書、大街上佩珀維護着橋本、海邊佩珀依偎在他身上。

善良是孤獨的死敵。孤獨,讓人隔絕于歡笑之外。善良,突破了孤獨構建的銅牆鐵壁,迎來了同伴。


現在,說奇迹似乎是一個越來越無能的表現。說信念,似乎是一個越來越古董的思想。但是影片傳達的正能量,告訴着我們,堅持信念,可以等待奇迹的到來。我們不妨像小男孩一樣,“自我”地守護着信念,即使嘲笑和譏諷一直不停,仍然相信“我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