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本來自于小說《封神演義》,電影側重的則是在封神大典舉行之後的故事,此選材确實出乎意料,畢竟封神本為故事終點,而到此卻成了起點。

電影的中心主旨是借姜子牙之口而出 “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此道德難題類似于著名的電車難題,而這部充滿着中華文化的電影似乎給予了這哲學争辯了一個答案。這還引申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姜子牙本人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卻沒能得道成仙,僅僅因為他堅持着自己對萬物的慈悲之心,以及每一個生靈都是平等的,也值得擁有平等的價值;而遊手好閑的商纣王卻分得了一閑職,因為他遵守主流價值觀并且政治正确。在此,導演也許暗示了一種人生的孤獨,贊揚了一種自我堅持不随波逐流的勇氣,盡管代價是巨大的 ——直到片尾姜子牙都沒能被封神。它引發觀衆重新思考了一個人的力量,“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

電影裡另外的一個主題就是懷疑與尋找真理。姜子牙執着于弄清那些幻象而獲取真理,他懷疑自己,懷疑師尊,懷疑人生到底何為真假善惡。冒着生命危險,他也要知道真相,這的确值得敬佩。他用人道主義感化了小九,也取得了自己的朋友申公豹的認可。即便你是孤獨的一人挑戰世界,飽受所有人甚至親朋好友的質疑,隻要你有頑強的信念,你也可以成功,好比先鋒科學家們一樣。

此外,電影中最諷刺的一點則是神與人的對比。電影通過姜子牙和他師尊并置了這兩個角色,諷刺了永生的神貪婪且虛僞,而凡人卻可以以善為本,以愛感化天下,這倒置了大衆對神與人的普遍認知,也啟發了觀衆去懷疑許多人為假定的标語。

從電影的藝術層面看,這部國漫電影與曾經出品的《哪吒》都是由浪潮工作室制作的,特效、服飾、音樂、分鏡都是有很大進步的。對比這兩部片子,《姜子牙》少了一些幽默搞笑,而多了許多人生哲理,适合所有年齡人群尤其是家庭一起看。雖然在人物的劇情發展上有待提高,但總體還是值得一看的。

最後,預祝國漫可以越做越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