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第104篇原創


1


轟轟烈烈的《如懿傳》終于落下帷幕,無數人為了“蘭因絮果”,憋屈得要命。

如懿留給乾隆的,是一縷斷發和一盆枯梅,而留給後人的,卻隻有烏拉那拉這麼個姓氏。

十分可笑,作為一朝皇後,她死後竟然一切從簡,被塞到皇貴妃的墓裡下葬。

最重要的是,她沒有谥号!她是清朝唯一一個沒有谥号的皇後!烏拉那拉氏成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平民,随她的人生一起埋葬在曆史的塵埃裡。

谥号有多重要呢?看看高貴妃和富察皇後就知道了。

高貴妃就是高佳氏,她臨死前,皇上告訴她:你的谥号,我想好了,叫“賢”吧。高佳氏就成為慧賢皇貴妃。

但可悲的是,人還活着,就早早預備好了赴死,還得滿心歡喜地叩謝隆恩。

即使是這樣,富察皇後依然羨慕嫉妒恨,和皇上說:也給我個“賢 ”字,此生便可滿足了。

所以富察氏死後,被追封孝賢皇後,也得到個“賢”的谥号。

曆任清代皇後裡,隻有《如懿傳》的主角,沒有任何谥号供後人評說。這或許是一代帝王,對這個女人最大的懲罰。

年輕的時候,除了看家世,就是看外表,顔值是一切的起點。

死去的時候,除了看子女,就是看谥号,人設是一切的終點。

人的一生,始于顔值,終于人設,誰不如此呢?

...

電視劇《如懿傳》


2


谥号是中國曆史上,最風雅的人設。

它用幾個字記錄人的一生,也用幾個字否定人的一世。

今人老是懼怕人設崩塌,但古人一點不害怕, 因為他們流行用谥号蓋棺定論,等人死後再想幾個字總結一下。

中國的谥号文化曆史悠久,但是也要看統治者的心情。

從周朝開始,達官顯貴就有了谥号。但秦始皇不想讓後人議論自己,就把這一套廢了,直接稱自己皇帝。

可是到了漢朝,谥号又流行起來。而到了宋明時期,就愈演愈烈,出現了成串的谥号。本來想要讓人銘記,結果長到讓人記不住了,很是尴尬。

谥号這種人設,直接擾亂了後人對先人的判斷。

比如曹操,本來詩文了得,想求個“文”字,但偏偏成為“魏武帝”,還是沒出了武夫的圈子。

再比如楊廣,說人家橫征暴斂、驕奢淫逸也就算了,還要叫做“隋炀帝”,一下子就給所有事徹底否定了。

谥号被叫得最響的,是武媚娘。她給自己起名“武曌”,後來受封“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就叫開了,這個名更加霸氣。但她給自己留個無字碑,仿佛對這名稱不太在乎。

以前很多人,為了死後的谥号好看,如履薄冰地維持生前的人設。就像今天很多人,每天費盡心思地塑造自己的人設。

可是呀,不管生前身後,該崩的人設,遲早都要崩,想多了反而是種禁锢。

輿論總是衆口铄金、積毀銷骨,但也總是很快煙消雲散、流水無痕。

...

電視劇《如懿傳》


3


今天的人,流行造人設,從明星到素人,他們用社交媒體精心編織着自己的一切。

“我是什麼樣的人?”“我過怎樣的人生?”都通過畫面+文字的形式,傳達給别人。

但其實,所謂的“别人”并不關心這些。就像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太多人有谥号,而能被記住的,隻有真正做出壯舉的那幾位。

與其活在自我滿足的假象中,不如用手去勤勤懇懇地耕耘,用腳去踏踏實實地前進,用每一天去清清楚楚地證明活過。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李碧華,她的文字總是綻放出妖豔的光芒,将世間的人情冷暖照回原形。

而她對于自己的人設,看得也格外透徹。

幾十年裡,她的作品《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大放異彩,但她從不在媒體上露面,更沒有過任何見面會發布會。

網絡上沒有李碧華一張照片,編輯難得一見李碧華本尊真容,但這并不妨礙她成為香港第一才女。

她說自己就喜歡做普通人,快樂和自由是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便是“三分醉,七分飽,十足收成。過上等生活,付中等勞力,享下等情欲。”

活得如此通透,難怪她筆下的人物個個傳神。

人設都是留給别人的,而生活才是留給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永遠沒有雪中送炭,最多隻是錦上添花,不要也罷。

在電視劇《如懿傳》裡,如懿一生追求自由和歡喜,她不願被名位束縛。

沒人知道,失去谥号的如懿,是否獲得了真正的歡喜。

但所有人都知道,沒有人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願你的人生,不必始于顔值,也不必終于人設,方能做回想要的自己!

...

電視劇《如懿傳》


歡迎來看蘭月文集:

僞青年成長聚集地

另類神話系列

原創文章,轉載請簡信,已開啟維權,謝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