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将針對1957年版《控方證人》,探讨反轉電影的故事創作方法。雖然還是會盡力避免關鍵劇透,但考慮到有關分析會有結局導向,所以建議大家先進行觀影,再返回閱讀。這是一部可以猜到兇手,卻絕對猜不到結局的經典電影,屬于影迷必看系列,豆瓣9.6分名不虛傳。
另外可能涉及部分劇透的還有台劇《想見你》,2010年《禁閉島》,敬請留意。

《控方證人》被譽為是反轉電影的鼻祖。
在結局的不到10分鐘時間裡,劇情經曆了過山車般的三重反轉,外加Wilfrid爵士和護士之間的調侃性反轉。
電影是怎麼制造反轉的?
按事件的時間先後順序,整理出整條故事線,一切便能清晰明了。
①英國士兵Leonard與德國女人Christine相識
②Leonard與Christine結婚
③Leonard與French太太相識,想讓French投資自己的打蛋器
④命案發生
⑤命案之後,Leonard回到家中
⑥Leonard被警方起訴,Leonard請求Wilfrid爵士幫助辯護
⑦開庭審理
⑧宣判及結局

如果按普通的叙事,把故事從頭到尾,原原本本地講一遍,那電影不會出現反轉。
所以說,是叙事制造了反轉。
在設想好的故事線中,創作者需要把部分信息隐藏,然後在适當的時候,通過角色的講述或閃回,再把隐藏的信息抛出,令到故事擁有全新的樣子,給觀衆創造驚喜。
如何隐藏呢?

這需要考慮到視點(視角)的運用。
無論是不是反轉電影,故事的創作者都需要決定讓觀衆知道多少。觀衆絕對不能是絕對的“全知者”,第一是因為故事需要有懸念,其次是方便觀衆能融入到故事裡頭。
絕大多數時候,觀衆都會站在主人公的視角來欣賞故事,這能方便觀衆認同并移情于主人公,關心主人公的命運。
也就是說,寫故事就要先找到一個視點。這個視點可以是單一不變的,例如《小醜》,鏡頭從頭到尾緊緊跟随着亞瑟,于是觀衆容易同情這個可憐的角色。

而為了讓觀衆更全方位的了解劇情發展,視點往往是要變化的,特别是講述宏大故事。例如《複仇者聯盟》系列,就是視角不停切換的第三人稱視點。
不管采取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視點,完整的故事線,都是有部分是隐藏的。
想要制造反轉,視點的選擇,故事的留白,就要很講究了。
所謂反轉,就是劇情本身是往A方向走,但新的信息點抛出後,卻轉頭往B方向走。
《禁閉島》選用第一人稱視點,從Ted的視角看,這是一個警察偵察精神病院失蹤案的故事。但當最後院方的視角打開,新的信息點出現,電影又變成了一個救治精神病人的故事。

台劇《想見你》選用第三人稱視點,從黃雨萱的視角開始講述,是一個失去男友,平淡無奇的愛情故事。但陳韻如的視角正式打開,故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可見,不同的視點選擇都能夠制造反轉。關鍵的地方是,前期視點所給出的信息,能夠拼湊出一個流暢的故事。新視點打開,新的信息又能和舊信息結合,再制造出“另一個故事”。
就好比整個故事是一個大拼圖,把大拼圖的其中一部分拿出來,要能湊成一副相對完整的小拼圖,讓觀衆以為這就是全部,等後面見到完整的大拼圖,才能驚喜萬分。
《控方證人》正是把整個“大拼圖”的一小部分拿了出來,拼湊成了一副“新拼圖”。

從前文整理出的整條故事線可以看出,這本質上這是英國士兵Leonard與德國女人Christine之間愛恨糾葛的故事,但電影先取出來的,是兩塊小拼圖。
分别是:
⑥Leonard被警方起訴,Leonard請求Wilfrid爵士幫助辯護
⑦開庭審理
加上劇本選擇從大律師Wilfrid爵士的視角出發,電影就變成了一個律師重出江湖,替嫌疑犯辯護的律政故事,而非Leonard和Christine的愛情故事。
為了隐藏關于Leonard和Christine的信息,整部電影的視點幾乎隻跟着Wilfrid爵士。
其他人的視角,都是通過口述呈現,其中真實發生的部分給出了閃回片段。
觀衆通過Wilfrid爵士的視角,當事人的講述,又可以拼湊出關于Leonard的“新拼圖”。
也就是①到⑤的部分。
①英國士兵Leonard與德國女人Christine相識
②Leonard與Christine結婚
③Leonard與French太太相識,想讓French投資自己的打蛋器
④命案發生
⑤命案之後,Leonard回到家中

看起來Leonard的“新拼圖”是流暢完整的,但其實完整的“大拼圖”還有拼圖沒有拼湊進去。
隐藏的拼圖分别是:
⑴Christine遇見Leonard前的真實過去
⑵Christine和Leonard的婚姻生活狀況
⑶Leonard的婚外生活狀況
⑷命案過程
⑸命案後Leonard和Christine的處理方式
⑹命案後Christine的個人行動
隻有特定的角色視角才能看到這些“隐藏的拼圖”。
Christine看到的是⑴,⑵,⑸,⑹;
Leonard看到的是⑵,⑶,⑷,⑸;
其他角色都看不到“隐藏的拼圖”,隻能看到Leonard的“新拼圖”和開頭的兩塊小拼圖。
警方視角,看到的是⑤;
管家Janet MacKenzie視角,看到的是④命案發生前後(但不是⑷的過程)。
Wilfrid爵士(觀衆)視角,通過Leonard的講述,看到①,②,③。

《控方證人》其中一個精妙的地方是,僅僅依靠台詞的方式,就把隐藏的部分呈現了出來。
而且每一次拿出“隐藏的拼圖”,就能制造一次反轉。
結局Christine先拿出了她手上的部分,故事就成了妻子智救丈夫。
然後Leonard拿出了他手上的部分,故事又變成了丈夫利用妻子脫罪。
最後是Wilfrid爵士的最後一塊拼圖,故事以一起新的血腥命案收場。
⑶,⑷,⑸,⑹這四塊“隐藏的拼圖”是人性中負面的部分——人為了一己私欲,律法,婚姻都可以成為一種掩蓋犯罪工具。
選擇把這部分留到最後,制造反轉的同時,把主題思想狠狠地砸在了觀衆的腦袋上,故事的震撼程度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知道了《控方證人》制造反轉的方法,對于其他反轉電影,想要洞察先機,享有提前猜到答案的觀影樂趣,就簡單多了。
第一,确認電影的視點,哪些角色的視角是展示的,哪些角色的視角是隐藏的。
第二,在心中構思“大拼圖”。不要急于把編劇提供的拼圖拼完整,思考哪個部分可能存在“隐藏的拼圖”。
第三,不要從編劇提供的視點去思考,要從隐藏的視點去思考。想想其他角色的目标和動機,或許就能提前找到“隐藏的拼圖”。

拿《想見你》來說。
首先是确認視點,前半部分,黃雨萱的視點是展示的,李子維的視點是隐藏的。
第二,在心中構思“大拼圖”。如果急着去拼黃雨萱視角裡的拼圖,那就容易誤認為這是“單人穿越劇”。
第三,不要從編劇提供的視點去思考。試着從李子維的角度思考,那就很有可能可以提早猜到了這是一部“雙穿劇”。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當一個甘于被編劇戲耍的“傻子”,享受被反轉劇情“打臉”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