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被稱為史上“最醜哪吒”的魔童降臨世間。
在這個逢人必講顔值的看臉時代,哪吒絕對是例外中的例外。不為醜拒,卻為真義而瘋狂。
短短數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席卷全國票房,根據其官方微博發布的數據,截止8月3日21點36分52秒,總票房突破20億元,登頂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冠軍,無數影迷紛紛歡呼,國漫崛起,中國動畫的時代到來了。
國漫崛起的呼聲之下,是中國電影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取中國之材,做中國動畫,興中國文化。
作為中國傳統神話傳說的哪吒傳說一直都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尤其是少年哪吒,曾是無數90後少年的兒時偶像。
那麼中國傳說中的哪吒到底緣何而來?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唐代:域外傳入的神話英雄
“哪吒”,原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個神衹,梵文名為“那吒俱伐羅”、“那羅鸠婆”。
唐代時期,佛教興盛,由皇帝親自推動的佛教信仰開始傳播開來,翻譯佛經成為唐代僧人重要的曆史使命。哪吒這一形象,最早出自的就是佛教經典。
唐義淨三藏法師所作《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載:
“我滅度一百年後。有麼土羅兄弟二人。一名那吒,二名婆吒。”
唐代長安大興善寺不空和尚所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随軍護法儀軌真言》載:
“爾時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阇第三太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
《北方毗沙門天王随軍護法真言》則載:
“及擁遣第三太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
所以,那吒之父為毗沙門天王。
唐代的佛經成為了哪吒神話或是哪吒信仰出現的源頭。哪吒的職責就是“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即是抓捕惡人,保護善人。

哪吒
宋代:李靖之子哪吒
唐代時期就将毗沙門天王視為那吒之父。
毗沙門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護國天王,晚唐時期,藩鎮割據,戰亂頻繁,吐蕃、南诏、契丹先後扣邊,人們懷念盛唐功績,渴望戰神護護全大唐。
到了宋代,又同時面對北方遼國與西北西夏的軍事壓力,于是毗沙門天王作為北方護國天王,其信仰得以充分發揚。
唐初名将李靖滅突厥、破土谷渾,善于用兵,富于謀略,于宋代被道教視為神仙,其所用兵法則為玄女戰術,漸漸地,李靖作為一代戰神,與北方毗沙門天王信仰相結合,得以滿足百姓抵禦外敵入侵的心理需求。
于是作為毗沙門天王之子的哪吒随着李靖演化為毗沙門天王,他也就成為了李靖的兒子。
宋代時期,道家快速發展,并積極吸收佛教經典。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有過對哪吒的記錄: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腳踏水晶殿”
“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
這就是後世哪吒“三頭六臂”形象以及哪吒鬧海、殺死龍王太子的源頭。

李靖與哪吒
元代:得以家喻戶曉
元朝時期,小說、戲劇、話本等快速發展,這種市民文學的興起極大推動了哪吒信仰的傳播。
如在元人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寫到:
“小聖乃哪吒神也……顯着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
明代:正式定型
明代時期,關于哪吒的神話作品衆多,尤其以《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為代表。
明朝吳承恩所做的《西遊記》中哪吒是玉帝所封的“三壇海會大神”,如第五十一回描述到:
“那太子使出罰來,将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
明朝許仲琳所做的《封神演義》中哪吒則是更加出彩,其形象也因此而定型。《封神演義》第七十六回描述到:
哪吒大喜,一手執乾坤圈,一手執混天绫,兩隻手擎兩根火尖槍,一手執金磚,還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形象刻畫極為豐滿,故事情節衆多,其形象也正式得以定型。
參考資料:《大正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
轉載請私信,可以關注公粽号 “顧言他說”,然後回複“搞笑”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