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衆人印象中的哪吒形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吒”

或是真人版奶娃子

還有真人版女娃子(請問哪吒是男是女?)

成人版也是這一款

甚至有蘿莉壯漢版

然後,哪吒變成魔童就是這副樣子

屠盡天下顔狗!
即便有心理準備,看到哪吒出現的前五分鐘内,無數次想憤然走出電影院!
由于“魔童”的設定,讓家喻戶曉的故事中做出了颠覆的改變。
“颠覆”一詞也成為這部動漫的主打賣點之一,靈珠子改為混元珠,将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靈珠可以進行伐纣大業,匡扶社稷,走向封神。
魔丸隻會降生妖魔,為禍人間,三年後被天雷摧毀。
意料之中哪吒是魔丸降生,而靈珠意料之外的變成了敖丙。
這個操作是不是很意外?原本屠龍少年和惡龍對調了,就為引出這部劇的主題:哪吒雖“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經曆的故事。

影片自7.13日大規模點映,到7.26日全國上映,短短一個小時票房過億,豆瓣8.7。

“國漫之光”的口号還要喊多久?
自點映以來,不少觀衆喊着“國漫之光”,這樣的論調自《大聖歸來》到《大魚海棠》,再到年初的《白蛇•緣起》,現在的《哪吒》,每一部都是國漫之光,可“國漫之光”的口号一直在喊。

國漫需要進步,而且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進步着,年初的《白蛇》在人物設計上偏歐美風格,影片細節也有失幀和跳幀發生,但整體更多加入了水墨元素得到一片好評。
《哪吒》在技術上,以外行人看來,畫面的運用,人物的設計以及細節的把控,比《白蛇》還要好很多。
特别是細節上的處理還原度很高,比如給哪吒辦三歲生日宴的遠景,彩球彩帶的滑落搭配,角色們的服裝樣式,從老百姓的穿着到主要人物的服裝基本符合漢服的樣式,顔色也不太出挑,李靖幾乎是以深色系為主。

人物的形象設計擺脫了一貫的丹鳳眼,更符合國人審美,而對敖丙的形象設計則是貼合了一般漫畫的人物特點。
至于影片中關于山河社稷圖裡面的技術運用,相對比以唯美著稱的《大魚海棠》更顯逼真。

讓無數觀衆稱贊的打鬥場面相比《大聖歸來》技術上的“稍顯粗糙”,《哪吒》在畫面上更加精緻,配合震耳欲聾的配樂聲效,3D效果更燃,也能夠調動觀衆情緒。
作為時常看影視劇的觀衆而言,如今市場上大多數影視劇真人布景的效果和電腦動畫特效做的遠遠不如一部動漫的效果,雖然是兩個行業,但到底打了誰的臉?
《大聖歸來》票房9.56億,獲獎無數;《大魚海棠》票房5.56億,獲獎無數;《白蛇•緣起》票房4.4億,獲獎無數;《哪吒》截至目前票房超過10億,最終票房已經超過《大聖》。
以一直低迷的國漫而言,或許《哪吒》會帶來更多驚喜,可以看出國漫一直在進步,但國漫之光的路還遠。

老瓶舊酒,内核卻一直不變?
《哪吒》的故事核心“逆天改命”的成長,《大聖》的故事核心是“自我救贖”的成長。
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不信命,不認命”
如果說《大聖》讓我們看到了東方的“超級英雄”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從失敗中重拾信心,重燃鬥志,沖破了自己的桎梏。
那麼哪吒則完全是以“不認命”的方式來獲得了别人的認可。
“不信,所謂命中注定!”
“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去它的鳥命!”
這樣的口号喊起來爽嗎?當然爽!燃嗎?很燃!
那之後呢?
《大聖歸來》讓人心馳神往的不是那個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而是那個得到自我救贖後重新站起來的大聖,是江流兒和無數人心中的“蓋世英雄”,因為大聖的背後代表着勇氣。

《哪吒》的背後有這種勇氣嗎?自然是有的,但哪吒的勇氣更體現在對抗命運,因命運不公而反叛它的勇氣,隻是反抗之後就沒有然後了。
哪吒因為是魔丸降世,衆人對他抱有偏見和敵意,所以他在前期也變得調皮搗蛋戾氣頗重,一面來自體内魔丸的影響,一面是對外界的自我保護,盡管他内心是極其渴望别人關心的孩子,也渴望被世人所認可,隻是直到他對抗天雷,救了百姓,最後百姓才感激他并跪拜感謝。
這樣的成長是沒有問題的,既符合人們對英雄的期望,也符合如今主流價值的向導。
世界以惡對我,我又何必心存善意?
隻是,作為觀衆之一,更想看到的是一種“縱千夫所指,仍橫眉冷對”的勇氣。可惜,從編劇到導演,都沒有将哪吒背後的成長做一點深層挖掘。
無論是大聖還是哪吒,千百年來被許多人當作蓋世英雄,他們的背後正是有這種反叛精神,當他們成長,成熟後,這種傲視一切的反叛精神似乎少了,于是變成了鬥戰勝佛和三壇海會大神,不少人會覺得這樣做是在回歸傳統,過于現實。
或許大聖和哪吒從來沒有變,變得是這些聽着故事成長的人。
抛開傳統設定就少了故事深度?
《哪吒》上映後,聽到不少評論,其中不乏覺得少了最能體現哪吒反叛性格的情節“剔骨還父,削肉還母”就缺乏了故事的深度。

就《哪吒》的改編而言,完全可以不要這樣的情節,在“剔骨還父,削肉還母”中,哪吒才是最悲哀的那個人,他用最慘烈決絕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劃清界限,可是重生後依然經曆封神,走上了既定的命運,那這般慘烈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此次在《哪吒》的改編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把人當人”,沒有無緣無故的讨厭,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護。
百姓們因為看到哪吒一出生就魔性大發,四處噴火傷人,所以對他避之不及,最後當他扛下天雷,救了百姓才相信他心中有善念。

這符合普通人類對善惡的基本評判,你擁有傷害我們的力量,而且對我們造成了明顯威脅,你就是惡;你有力量傷害我們,但你卻用這種力量保護我們,你就是善。
在故事中改變最大的自然是李靖,作為哪吒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他在别的版本中似乎一直是以“反派父親”的形象示人,幫助哪吒成為英雄。
可在所有關于哪吒的傳說故事中,這個父親的形象卻沒有一個完備的行事邏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如此仇視?可能隻是為了哪吒的成長路上有一個壞人的角色吧。
慶幸的是,這一次的改編,讓李靖做了一次正常的丈夫和父親該做的事情。

他依然沉默寡言,但他對妻子溫柔,對兒子體貼;他依舊對哪吒嚴厲,但他為哪吒扛下了所有人的指責,以一個父親的姿态不願兒子受傷又希望他能成才。
甚至在最初,為了救兒子甯願以命換命,這是以往所有故事版本中從未有過的。
哪吒最終被父母付出的愛所感動,保持了理智也有了與命運抗争的勇氣,至少父母從未想過放棄他。
我們所期待的蓋世英雄,原來隻是一個缺愛的孩子,以前也是一位悲情的英雄,但去掉悲情,他就不是英雄嗎?
一部吃相好看的商業電影,就沒有缺點?
《哪吒》盡管在目前看來是一部口碑和票房雙赢的商業電影,它也成功融入了不少商業元素,而且難得的吃相沒有那麼難看。

不過,它依然有商業電影的一些缺點。
比如影片中,喜劇痕迹太重,包袱抖的太頻繁,恰恰這些包袱有一些顯得“穿越感”太濃厚,它隻作為一部“合家歡”的電影固然沒問題,觀衆到電影院就是圖個樂呵。
不過出現在一部傳統故事改編的影片中,密度太大也可以說破壞了故事的結構,最主要的感受就是當觀衆沉浸在故事裡時,一個不合時宜的包袱會讓人抽離。
當然,這也可以算是一次創新,但也有不少故事中包袱做的又響又好的。
還有先前說過劇本立意沒有深挖,這點在敖丙身上也有體現,敖丙身為肩負龍族興衰的使命,居然隻被哪吒一句“逆天改命”就放棄了自己的家族使命,人物轉變太突兀。
顯得整個人物内化不夠,成長生硬,故事線條不夠流暢。
而劇本整個着重點放在哪吒和敖丙的人設友(基)情(情)上面,從一開始的靈珠和魔丸設定,再到“調皮搗蛋”熊孩子和“溫潤如玉”好少年的人設,“友情之路”安排的明明白白,以至于後面的突兀轉變也變成了“理所當然”。
這些對于如今大多數市場觀衆既讨巧又賺錢,事實證明“藕餅”CP火了,哪吒數來寶一樣單押的段子也火了。
好在彩蛋部分将整個劇情圓了回來,又承接了《封神》的主脈絡。
這些都是在讨好觀衆和市場,隻是希望在讨好的路上不單單隻專注于讨好。

總的來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從技術到劇情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因故事,市場和電影時長有些缺點,期待此後陸續出品的《封神》系列,至少相對于它的特效配音及市場上大多數影片而言,它值得貢獻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