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号:不貳工廠
了解更多影視内容,歡迎大家關注哦~
近幾年伊朗的電影有極大的發展這幾年的《一次别離》《出粗車》等,都是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伊朗電影。
而伊朗的兒童電影在從上個世紀80,90年代開始慢慢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它用寫實主義來拍攝伊朗兒童。樸素、真摯的情感深受大衆的喜愛。
推薦十部伊朗的兒童電影,真真好看,喜歡兒童電影的千萬不要錯過。
目錄
01、1997 |《小鞋子》
02、1999 |《天堂的顔色》
03、1995 |《白氣球》
04、1987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05、2004 |《烏龜也會飛》
06、2000 |《醉馬時刻》
07、2008 |《麻雀之歌》
08、2000 |《讓風帶着我起飛》
09、2014 |《無邊無界》
10、1997 |《誰能帶我回家》
01、1997 |《小鞋子》

這是馬迪德·馬基迪導演拍攝的優秀電影之一,而導演也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
1998年《小鞋子》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雖然最後沒有獲獎,但是這一部電影獲得了業界極大認同。
《小鞋子》圍繞的是着一雙丢失的鞋子而展開的。

小主人公阿裡因為弄丢了妹妹的鞋子,要求妹妹不要告訴父母,央求妹妹和自己輪流穿自己的鞋子。
原本以為阿裡是因為害怕被父母罵,但是他說我不怕罵,但是現在爸爸沒有錢,他隻有去借錢。你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什麼都懂。

阿裡和妹妹,輪流穿着鞋,妹妹下課後就跑過來将鞋子給哥哥阿裡。而阿裡上完課又跑過去将鞋子給妹妹。
因為一個長跑比賽,第三名會有一雙鞋子,阿裡就報名參加,他說他一定會得到第三名。那樣的信誓旦旦,為了拿到鞋子給自己的妹妹。

但是或許他都沒想到吧,他拿到了第一名,沖向終點線後,他問老師我是第三名吧?
不是,孩子你是冠軍。
當他知道自己是第一名的時候,他眼睛裡的絕望,好像什麼東西破碎了。

當阿裡遲到被老師教育時的那種無助和懇求,他赢得比賽的失望,妹妹的委屈……
真實的讓人不敢相信,原來這個就是小時候最純真的童話。
02、1999 |《天堂的顔色》
、

同樣是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的作品。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盲童墨曼,他在盲人學校等待着父親接他回家,但是父親卻想将他留在學校,他期待着父親……
當他知道父親來了,兩隻雙手探向前方,向自己的父親走去。當他觸摸到父親的手,對他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

墨曼跟着父親來到了鄉下,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而在墨曼的世界裡他看不到世界,卻一直用耳朵聽,用手去觸碰這個世界,将一切标上記号。将一切都刻在自己的心裡。

當墨曼去正常的學校上了一天課後,父親他認為墨曼會被嘲笑,會顯得格格不入,他認為你是一個盲童就需要學習一門手藝。
因為你是盲童。
而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父親角色的塑造,一部文藝兒童電影,我看的心驚膽跳。

父親,在很多的一個場景都表現了一個欲望,一個可怕的想法,但是又不像是真的。
每一次心驚膽戰好像是父親想要将這個孩子給放棄一樣。

墨曼說:沒有一個人心疼我不是嗎?因為我是一個盲童,老師說,上帝更疼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如果是這樣,上帝根本不會讓我成為盲人,因為我根本看不到上帝。
03、1995 |《白氣球》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錢丢了故事。
小女孩因為把500元錢丢在了一個下水溝裡,一直求助于旁人。

看到很多人都在誇孩子的純真和無厘頭,當然電影裡面有很明顯的刻畫,但是對比起來,更喜歡的是影片中的點睛之筆。
最開始,完全不明白導演為什麼要取名為《白氣球》,因為一點影子都無法察覺,甚至在影片一半的時候,我還覺得無聊,覺得一般。

直到影片最後定格在阿富汗少年的那個瞬間,突然一下就好像一下知道了影片的定義。
而這個少年,其實在影片的開頭就已經出現了,隻是誰也沒有把他當成一個主角。

在影片中,小女孩的哥哥請求别人幫助的時候,态度懇切,但是在面對這個小男孩的時候,哥哥卻直接去搶了阿富汗少年的挂着氣球的棍子,甚至最後小女孩和哥哥連一句謝謝都沒有。
不能說小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了,也許隻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罷了。
這個阿富汗少年在伊朗或許隻是一個難民,而他們在伊朗其實是受到歧視的。

在這樣一部影片中,好像特别容易猜錯結局,它就像一部高能反轉片。每一次都讓我們猜錯結局,感覺自己是一個邪惡的人。
影片最後的一句台詞“1937年初,這才是剛剛開始。”

而這個少年卻單單坐在一個台階上,棍子上挂着白氣球。
過年,本該是回家的日子,也許他沒有家了吧。
04、1987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經典代表作,而這一個導演真的是吹爆,它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導演,也是一位優秀的編劇。
他同樣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甚至可以說他是伊朗電影的一個标志性符号。
一說到伊朗電影,首先想到的不是電影而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而他的影片《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旅客》《讓風帶着我起飛》《櫻桃的滋味》等等,每一部影片都成了影迷心中的白月光。
這一部影片接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導演就叙述了一件事,阿哈馬德為了還内瑪紮迪的作業本,去尋找内紮瑪迪的家。

這一部影片其實是具有一點戲劇性的色彩。一是戲劇在電影名,而是戲劇在尋找的過程。
阿哈馬德隻知道内瑪紮迪家在波士堤,當他到達那一個地方,他問波士堤在哪?重複詢問着這一個問題,而被告知波士堤其實包括很多地區。

當他看到一條和他朋友一樣的褲子時,他問這是誰的褲子,而這一條褲子并不能代表什麼,導演在後面為另一個内瑪紮迪同樣設計了這樣一條褲子。
當他詢問這一個内瑪紮迪的知道内瑪紮迪嗎?他告訴他這個地方有很多人都叫内瑪紮迪。
當他終于遇到了一個好心的爺爺說帶他去内瑪紮迪的家,結果又重新回到了他遇到的那一個内瑪紮迪的家。

所以到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呐?不知道,到最後影片并未告訴我們到底内瑪紮迪的家到底在哪?
電影裡的爺爺的“規則”、老師的“古闆”和孩子一心一意的去尋找朋友的家形成鮮明對比,成年人的世界多了很多複雜的情緒,而孩子的眼中隻有一件純粹的事情。
好心爺爺或許更令人動容,他說好多人把門換成了鐵門,因為聽說可以用一輩子。
但是我不知道一生有多久。
05、2004 |《烏龜也會飛》

是一個戰争題材的兒童電影,在伊朗和土耳其的邊界一直有着戰亂,而在這裡的孩子靠着撿地雷來換錢,維持生活。
電影中增加了一個預言家的色彩,一對兄妹,逃難來到一個村子在這裡遇到孩子王衛星。哥哥沒有雙臂,因為在撿地雷的時候雙手被炸掉了。

兄妹兩人帶着一個小孩子,或許你會以為這個小孩子真的是他們的弟弟,但是不是,這個孩子是小女孩被侵犯過後生下的孩子。
小女孩看着那麼小,誰都不會聯想到她是小孩子的媽媽,而這個孩子是一個盲童。

小女孩心裡有怨恨,一次次的她想要這個孩子死掉,估計将他放在地雷區,卻讓衛星傷了雙腿,最後将在孩子的身上綁上石頭,将孩子沉在了水裡。
小女孩就像沒有重量一樣,跳下了萬丈深淵。
哥哥是一個擁有預言能力的孩子,但是有什麼用,在這一個戰争年代,連預言都保護不了自己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

在小女孩身上背負了其實有很多的東西,她被侵犯,生下這個孩子。為了生活幹不要命的工作,也許下一秒他們就會被地雷炸的粉身碎骨。
不管走到哪裡,隻要戰争沒有結束,他們就好像永遠會承受這些,生活在這個灰色的世界。

因為戰争不會因為你是孩子,而放過你。
如果海龜會飛,也許它的翅膀會讓他們的生活更輕一些,再輕一些吧!
06、2000 |《醉馬時刻》

這是導演巴赫曼·哥巴德的首部電影長片。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住在伊朗和伊拉克邊界的小孩子,以旁白來開篇,她描述着自己的家庭狀況,她一共有三個姐妹,兩個兄弟。媽媽生下妹妹後就死了。

他們就隻有爸爸了,但是在邊境之地,走私是是很危險的行為,很多人都因為這個死了,而小女孩的爸爸也在這一次走私中死亡。
小女孩有個大姐她說現在姐姐就是他的媽媽,也有一個哥哥,不過有侏儒症,還有一個哥哥阿勇,也就是這個哥哥在爸爸去世後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阿勇隻有十二歲,他隻有被迫放棄學業,但是他說讓小女孩讀書,而哥哥馬迪慢慢病重需要錢去做手術。
小女孩的旁白中說到“阿勇辛辛苦苦的工作兩個月,還是沒有掙到馬迪要做手術的錢,他的一分一毫全都用在了我們身上”
而姐姐為了馬迪,答應嫁人,條件是要讓她帶着馬迪去看病。
最後,用一頭騾子換走了姐姐,馬迪回到了自己的家。
為了給馬迪治病,阿勇铤而走險,跟着運送貨物的人去到伊拉克給馬迪治病,路途上卻遇到了埋伏,他被抛下了,他求求那些一起的人讓他們别抛下他。

他說“求求你們了,我一定要去到伊拉克,我要給馬迪治病”
看着越來越近的危險,無能為力……
感觸最深的是,他們對待馬迪的态度,馬迪是一個侏儒症患兒,但是不管是姐姐還是妹妹都把他當做孩子一樣,在雪上,一直給他暖手。

為了他,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
明明在危險的時候可以抛下他跑的阿勇,還是一直守護着他。
07、2008 |《麻雀之歌》

這也是一部由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的一部電影,或許不同于《小鞋子》純粹,但是會讓人看得很難受(被馬基德騙了太多感情)
卡林是一個努力生活的人,他努力掙錢就為了可以給自己患有耳疾的女兒換一副助聽器,結果沒想到因為鴕鳥,他失去了工作。

卡林丢了工作後開始在城裡面,開着摩托車載客,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個不同的乘客,大方的人、不給錢的人、使喚他的人。
這次就像一個際遇,在這一個過程中,他就像一個麻雀一樣,在努力的生活。

最後父親有錢給自己的女兒買助聽器,但是伊朗電影永遠不會讓你如意,卡林摔了下來。
而他心心念念的雜物,特别是那一扇藍色的大門,被他人拿走了。
而孩子們真的很天真,很懂事。他們說可以把池塘裡的水清理幹淨,然後養很多魚,賣了之後,他們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在他們眼中,成為一個百萬富翁變成了一個簡簡單單的事情。
有耳疾的大女兒告訴爸爸說:“不要給我買助聽器了,我聽的見”
但實際是,她聽不見,就算聽不見,她也不想讓父親為難。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上帝在關上一扇窗的時候,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08、2000 |《讓風帶着我起飛》

《讓風帶着我起飛》依然是傳統的伊朗兒童題材,而我們知道伊朗是鞋子丢了一部電影,找朋友一部電影、賣金魚一部電影。
而這一次是因為玻璃而拍攝的一部電影,在1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這個兩個小男孩是怎麼樣将玻璃修複,又或許這兩個個小男孩到底會不會修複好玻璃。

而這部劇的編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真的是伊朗電影界的杠把子,不管是導演還是編劇都把小孩子的心理展現的淋漓盡緻。
一塊玻璃,一個生活中無趣的小事,導演卻通過最樸實的拍攝将這一個故事變得生動,變得如此的趣味。

玻璃是什麼,是一個易碎品,往往易碎的事物就算被修複,以後也會碎,影片最後玻璃碎的那一刻,牽動人心。
玻璃易碎,但是小孩子的堅韌的心沒有,結局殘忍,卻又美好的不像話。

如果說《小鞋子》為我們表達的是孩子的純真,那麼《讓風帶着我起風》則是表達小孩子風雨飄搖的内心。

而最後影片告訴我們的無非一句話: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想到:雨是值得欣賞的。”
09、2014 |《無邊無界》

這一部電影真的是冷門佳片,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反戰題材的兒童電影。
三個人撐起了一部影片,一艘破沉船搭建了整個故事場景。
總體上來說不管是演員還是場景還是拍攝都很好,唯一不足的是劇本不夠好,強度不夠突出。

在影片中小男孩相當于是船的主人,而這艘船是他的領地。
所以當有人出現在他的領地時,他警惕,甚至不接受。
但是小女孩和嬰兒以及美國大兵的到來讓他平靜的生活,有界限的領地變得模糊起來。

他接受了他們,在開始時他一個人,最後時他一個人,闖進他生活的人消失的無聲無息。
其實小男孩是天真的善良的,美國大兵對于他們來說是敵人,是戰争。
但是導演沒有着墨與戰争的殘酷,而是讓小男孩的原有的邊界一次次被打破。

就算是敵人,也可以無邊無界的交流,縱使語言不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也會被理解。
而且這部影片基本上沒有什麼台詞,就是沒有什麼台詞才讓小孩子的表演顯得真實。
10、1997 |《誰能帶我回家》

這個電影就有點意思了,開頭或許你會有點無聊,但是不要急,你要相信後面有反轉。
故事的轉折就在于,這個小孩子米娜爆發了,她脫掉他的假石膏,大聲說我不拍了,我要回家。
這個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類型的影片,直接罷演!!!

導演、攝影師、工作人員都出現在了影片中,這讓觀影者很迷惑難道影片就到這了?
由于沒有摘下小女孩的麥克風,導演直接決定跟随小女孩米娜,拍攝她真正回家的過程。
一路上米娜磕磕絆絆的尋找回家的路,導演也沒有刻意用幹淨的鏡頭,反而是直接采用現實中的場景。

來來往往的人群、車輛不斷地遮擋住鏡頭,小女孩一直處在攝像機遙遠的對面。
待我我吐槽一下,這個交通情況看的我急死了,堵車就堵車還亂七八糟,看的急死人,我都擔心跟掉了米娜。
小女孩米娜找到了自己的家,但是這到底是影片還是現實,原本是影片,原本是虛幻的一切,在小女孩米娜離開的那一個現實與虛幻交叉了。
現實和虛幻的界限模糊了,分不清是真是假。
也許是導演有意為之,也許這就是一個前半部分虛構的電影,後半部分紀實的現實。
虛幻也好,現實也好,小女孩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