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憶,總是那麼的零碎。
所以,《童年往事》也十分之零碎,與一般的電影很不一樣。
大多數電影都像是一個說書人在講故事,生動有趣,導演就是這個說書人。可能這是侯孝賢自己的故事,不好意思自己講述,又或者他想要繼續打破一下電影的常規,他決定用一種類似“幻燈片”的形式,來重現自己的童年生活。

如今,“幻燈片電影”是一個貶義詞,常見于一些新手導演的作品。拍《童年往事》的時候,侯孝賢才正式當了導演4年,算得上是一個新晉導演。那為何人家拍的“幻燈片電影”是爛片,他拍的卻口碑極好?
至少有三個原因。
首先侯孝賢并不是什麼作家小品演員轉型當導演的,他1972年從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1973年正式入行,從小小的場記做起,一直到編劇,副導演,一路走來,終于在1981年拍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就是溜溜的她》。總之,1985年《童年往事》上映的時候,他已經不是一個電影新手。

然後就是電影的内容問題。
《童年往事》與現在的“幻燈片電影”相比,一個多數人都能看出來的區别是,影像風格和構圖。影片大量使用侯孝賢賴以成名的固定長鏡頭,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某些新手導演并不懂得怎麼用鏡頭說話,更别談什麼風格。
再者,即便把侯孝賢的電影看作是幻燈片,那幾乎每一張幻燈片都能充當“電腦桌面”,再破爛的場景他也能找到一個美妙的拍攝角度,不然他為什麼能被稱作是“空鏡頭大師”。



更重要的一點是,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轉換,侯孝賢不是直(wu)白(nao)的。一件事有起因發生經過結束,但電影沒有必要把所有情節都講清楚,小說也是。講得越多,某種程度上代表講故事的人水平越低。
《童年往事》具有教科書式的轉場手法。比如侯孝賢用一個精練的蒙太奇,就講完了男主角從小屁孩怎麼變成青年的部分,并暗示了父親的死對他影響深遠。

精心設計的劇情留白徹底區分開了《童年往事》和“幻燈片作品”,這使得觀衆在窺探侯孝賢童年回憶的同時,還能欣賞到電影藝術的魅力。
有位網友更是評論說,“候孝賢成了檢驗影迷和其他影片的一杆尺。”意思是能看懂侯孝賢的電影,你的觀影素養一定不低。

類似于姜文的半自傳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童年往事》的選角也是有着一個“标準”,就是“長得像”。
飾演男主“阿孝”的遊安順,從臉型到五官,再到發際線,跟侯孝賢本人确實十分神似。


其他配角,嚴格來說是非職業演員,侯孝賢也透露說是按他的主觀印象來選擇,就是優先選長得像的。不過多年後他并不認為這是正确的選擇,因為長得像的演員,不一定能達到他的要求,無法達到要求就隻能“勉強”,這會影響電影的品質。
這其實也說明了,《童年往事》确實是侯孝賢很“私人”的一部作品。故事本質上就是他自己的往事,隻是并非完全照本宣科罷了。
翻閱侯孝賢的個人資料,他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廣東梅州,父親原本是梅縣的教育科長,1948年全家移居台灣。本來父親隻想要暫住,沒想到卻再也回不到大陸。
侯孝賢的童年及青春期在台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12歲的時候,他父親就病逝了,5年後母親也離開了人世。最後侯孝賢決定參加大專聯考,終于“懂事”,長大成人。
而這些“資料”,壓根就是《童年往事》的故事梗概,講述一個從大陸遷往台灣的普通家庭,長達十多年的滄桑變化。男主角“阿孝”,也就是這個家庭的“老三”,在這段時間裡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屁孩,到村裡的小混混,最後成長為一個奮發圖強的有為青年。


長輩的相繼死亡是劇情的重要節點。
先是父親,再到母親,最後是祖母。阿孝在這三個節點都經曆了重要的心理成長。
這些事都是取自于侯孝賢的真實經曆,于是在拍電影的時候,對于他本來來說是很難的。如同阿方索·卡隆在談到自己的半自傳電影《羅馬》的時候說,“其中有些時候會很痛苦。”
而《童年往事》可能相對比《羅馬》要揭露得更多。看完你《羅馬》不會能了解阿方索·卡隆童年時期的性格等方面,畢竟故事不是以他自己為中心。
《童年往事》就不同了,阿孝擺明就是侯孝賢自己,在大緻了解他成長背景的同時,還能了解他年少時的個性,喜好,甚至還有“那些年追過的女孩”。
如果侯孝賢沒有做大幅度的改編,那電影壓根就是"自傳電影",而不是“半自傳”了。至少看上去,他似乎真的就是純粹把自己的過去,用電影的形式呈現了出來。就算故事講得很“平淡”,但觀衆仍然能感受到他的真情實感。

如果不是一部《童年往事》,誰能想象到侯孝賢這位電影大師,這麼一個文人雅士,小時候竟然是個街頭小混混。
不知道是不是幼年喪父的關系,進入青少年時期的阿孝變得十分叛逆,他與鎮上的同伴拉幫結派,欺負弱小的同學,還敢當面硬怼老師和比他年長的人。
影片最為“激動人心”的部分,應該就是阿孝與鎮上其他小混混矛盾激發的時候。除了警察誰都不怕的阿孝當然也不怕什麼老大的恐吓,誰知道兩夥人的矛盾越鬧越大,發展到了要打群架的規模。
阿孝見狀,打造了一把“武士刀”,武力值增加99。
原來年輕時候的侯孝賢,是這麼不好惹的。

侯孝賢是幾兄弟中身體最好的,哥哥體弱多病,姐姐要嫁人,他自然要更早的肩負起家庭的責任。
然而他顯然沒有準備好。
在母親去台北看病,家裡沒人做飯,祖母沒人照顧的時候,他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就是在這段時間,沒有母親在身邊的他反而更加放縱,才與其他小混混矛盾激增。
直到悲劇發生,他才頓時醒覺。他在吊唁時痛哭,哭的不隻是失去,更是責怪自己之前沒有承擔好應有的責任。

對于有所頓悟後的阿孝,侯孝賢立刻給出了他做飯洗鍋的畫面,來表達他的心理成長。
結局時分,他還順帶交代了影片的暗線,阿孝的感情線。滿腔熱血的阿孝一直暗暗喜歡着一個女生,他不敢靠近,隻能一直遠遠望着,偷偷跟蹤。
就是那個叫吳素梅的女生,激發了他去參加大學聯考的念頭。
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的柯景騰類似,一個女生将一個混混型的男生征服,讀書學習變成了一件很熱血的事。
飾演吳素梅的演員辛樹芬,之後也成為了侯孝賢電影的禦用女主角。根據選角要“很像”的要求,說不定辛樹芬真的就是長得很像侯孝賢的初戀,侯導是不是無意中暴露了自己喜歡的女生類型呢。

《童年往事》讓世人更加了解侯孝賢這位電影大師,同時,也讓觀衆感受到了人類對時間的無奈,甚至是對現實的無奈。
前面說過,三位長輩的死亡是劇情的重要節點。
阿孝在這期間,先是因為年紀小不懂事,後來因為叛逆期,而忽略了對父母的關心,确實是有所過失。可就算他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也阻止不了父母終将會離去的現實。
觀衆和阿孝其實都是很無奈的,眼看着父親病重,卻無能為力;
母親也是這樣,看着她痛苦的咳嗽,阿孝最多隻能是遞個紙巾;
祖母是更讓人心酸的,阿孝他們并沒有照顧年邁老人的經驗,不知者不罪,他們真的不是不孝,更多的是不幸才對。


殘忍的是時間,更殘忍的是現實。
這兩樣東西逼着阿孝成長,同時也逼着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當我們悄然發現,童年已成往事的時候,才發現人生已多風雨,時間真的是一樣無法阻擋的東西。
更可恨的是,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複原過去。那時已經将近40歲的侯孝賢也隻能是從記憶裡拎出某些零碎片段,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拍出了一部《童年往事》,然後把他自己的過去凝固在膠片當中。
然而再回過頭來,2019年4月8日的侯孝賢,已年滿72歲。

所有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後,才能從記憶裡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歎它是最好的時光。——《最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