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幾乎可以概括整個晚清、民國。
而在戰國時,這句話是可以反過來的。因為此時的中國正強大,因為強大,所以即使此時中國還沒有完成大一統,但其各方面的實力就足以讓當時的任何一個國家望而生畏。
這裡的任何一個國家,自然包括征服印度的馬其頓。
所以,當時的亞曆山大并非是因為某些史學家認為的走錯路而放棄攻打中國,他們之所以放棄中國乃是因為:此時的中國太強大,他們根本不是對手。
亞曆山大帶領他那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殺入印度時,是公元前327年。此時中國尚處于戰國時代,可即便尚處分裂,此時的秦國因為剛剛完成商鞅變法,國力、軍力都是很強的時候。
商鞅變法的主要内容是什麼?是獎勵軍功、鼓勵戰鬥但是禁私鬥,所以秦朝的人勇于殺敵,怯于私鬥,所以民風彪悍。秦軍打仗的時候,會把敵人的腦袋挂于腰帶上,以此論功行賞,戰鬥力可想而知,實際上,商鞅變法是秦國兵力走向強盛的關鍵。

亞曆山大進入印度這年,秦國的兵力由先前的20萬縮減到了10萬,但,這卻恰是軍力變強的象征,因為這10萬将士全是精選出來的,所以它實際的戰鬥力甚至要強于30萬普通将士。
而此時的亞曆山大帶了多少兵馬:3萬,10萬是這個數字的三倍還要多。從數量上看,當時的亞曆山大如果進攻中國明顯沒有便宜可占。
但如果從戰鬥力來看呢?答案依舊是:他們絲毫讨不到便宜,很可能全軍覆沒。
馬其頓方陣厲害,可秦國也有方陣,且秦國的方陣絲毫不比馬其頓弱。之所以秦國的方陣名氣小,僅僅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遠征過,所以在國際上名氣不那麼大。
口說無憑,接下來具體分析下亞曆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和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對比。
馬其頓方陣的最大特點是:它是聯合陣法,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和輔助兵組成,以四個小方陣組成方陣聯盟。
當時亞曆山大帶領的30000人,剛好可以組成一個方陣聯盟。
此外,這種方陣還有一個重大的特點,就是以長矛為主要武器,這長矛有多長呢:答案是4米。

聽起來很厲害對吧,但在中國軍隊面前,它是有破綻的。
第一,它既是整體方陣,作戰時就有場地要求,非得是平原才好戰鬥。而若他們不能集成整體的陣型,其戰鬥力将會大大減弱。可中國的地形,呵呵,絕是對這種方陣不利的。
第二,武器很長正面進攻時是優勢,可這恰恰也是他們機動性差的主因。因為機動性差不靈活,所以,這種方陣一旦遭遇對方從側翼或後方攻擊打,他們将陷入被動。而與此同時,他們有如此長的武器,可當時的中國卻有更長的矛,多長呢:答案是4-7米不等。
這意味着,若真的是正面的長矛對長矛,中國軍隊戳刺了他們,他們卻連我們的毛都碰不到。
在這些之外,從整體來看,中國軍隊還有一個極強的優勢:擅長排兵布陣和各種謀略。

中國的古代軍法,從來是讓外國軍事專家燒壞腦子都摸不到道的存在,自然,中國人一旦用軍法,也将士亞曆山大之流難以應付的。
單純從謀略上來講,亞曆山大在當時的中國,可能僅僅隻相當于一個二流的謀士。雖然,他英勇無比,可戰場上,從來不是完全逞逞英勇就能得勝的。
最主要還在于,當時亞曆山大及其将士們已經征戰了太久,他們的士兵由于長期處于戰鬥狀态明顯已經有些疲軟了,此外他們還要面對水土不服、地形不熟等等各種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征服當時的中國,真真有些異想天開。
說實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亞曆山大即便是隻想要征服戰國七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幾乎是沒有勝算的。
亞曆山大的繞道,也從側面啟示我們:一定要強大強大再強大,畢竟,落後就要挨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