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公衆号原文

...

前言

應該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精彩的懸疑片。看丹麥片子起初自然是沖着學丹麥語去的,沒想到看上一集之後欲罷不能,恨不能一口氣看完而後快。四處向人安利此片,覺得如此珍寶不被人發覺實在有違天理。

《Forbrydelsen》一共拍了三季,第一季是2007年拍的,老片子,被美國翻拍過,大家都紛紛表示似乎不如丹麥原版過瘾。到第三季就嘎然而止,避免了多數電視劇因資本驅動一續再續,虎頭蛇尾受人诟病的下場。就連《權力的遊戲》也未能免此俗,然而《Forbrydelsen》見好就收,聰明至極,撓人癢處恰到分寸,給觀衆留了一個自行發揮的未完成結局,繼續浮想聯翩。

Forbrydelsen  一詞直譯成英文是crime,也就是犯罪,罪行的意思,但中文版的譯名是《謀殺》,表明這一場場案件就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謀殺案。

為了避免劇透,所以在寫影評時無法具體展開舉例,隻能比較籠統的概括提煉,大家看完影評後要是感興趣,就自己去看吧。

風格

《Forbrydelsen》不但是懸疑片,還是驚悚片,但它的驚悚并不靠變格推理中常見的超現實現象來營造恐怖氣氛。導演對于片子整體壓抑的氣氛的營造掌控非常到位,鏡頭下的冬季的哥本哈根是一種陰郁的色調(很真實,不用加濾鏡),永遠都是濕冷昏晦,陰雨綿延,似乎充滿了陰謀和疑雲,很多平日裡熟悉的生活場景轉到鏡頭底下就顯得那麼危機四伏。警察局是巨大的三角形水泥建築,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冰冷無情,給人以壓迫感。

...

片子中的哥本哈根街景


...

哥本哈根警察局

主角Lund 搜證既不愛帶手槍又不愛開燈,就靠小手電掃來掃去,讓人幹着急。觀衆的視線可及範圍通常都是Lund 手電筒所照射的一小塊,你不知道光圈外面隐藏着什麼危險。對于這種暗黑系風格的片子,友情提醒要晚上關了燈看,白天看劇基本屏幕是漆黑一片。

除了色調,片中的恐怖感主要靠人物表情的細節和鏡頭剪輯。第一季開頭一上來就是受害的女孩渾身是血的在樹林中慌張的奔跑,躲避兇手的追趕,兇手不緊不慢的跟着,似乎很享受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手裡的手電燈光時不時照亮整個黑色的屏幕,給觀衆一種逼近的壓迫感和窒息感。


...

     片子裡有大量的臉部特寫去展現人物的内心狀态,這十分考驗演員的角色展現功力,很多恐怖感也由此而來:不知道身邊的熟悉的人什麼時候會突然變臉,殺你個措手不及。

...

  不需要去用花哨的鏡頭語言去營造恐怖感,人性就是最恐怖的,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很好的在《Forbrydelsen》裡表達出來,隻要把人性展現的足夠充分,恐怖感油然而生。

劇中大部分場景都取自封閉黯淡的室内,偶爾的戶外場景通常會用對稱式構圖,強烈的視覺沖擊,讓整個場面呈現一種震撼人心的宏大。

...

...

劇情文本

對于懸疑探案片,好的叙事結構和叙事節奏是扣人心弦,制造懸念的重要因素。《大偵探波洛》或者《馬普爾小姐探案》 多是一兩集便能結案,而且作為私家偵探,基本沒有性命之憂,觀衆隻需要跟着情節與偵探一道推理即可,擁有天才型的探長作為主角,觀衆基本和探長都是站在上帝視角審視全局。

而《Forbrydelsen》與其說是探案,其實是充滿危險的刑偵,每一季隻講一個案件,更接近現實生活的警察探案的進展,因為情節和線索極其錯綜複雜,也不會令人有乏味之感。

叙事策略上第一季采取上層政治風雲架構與底層案件推動的雙重叙事,同時平行展開,鏡頭來回切換場景,形成互文。到了第二季則是警察,軍隊,内閣三重叙事,選舉也從哥本哈根市長選舉變成内閣之間的角逐,格局更為宏大。

...

作為一個包含了很多社會和政治元素的懸疑片,《Forbrydelsen》每一季都涉及了大量政壇陰謀和權力鬥争,有很多類似《紙牌屋》的劇情,三季案件和正在進行的政治選舉和角逐都有千絲萬縷的糾纏,或直接挂鈎,或案件調查受到政治因素的掣肘。第二季甚至觸及到穆斯林,北約維和部隊,和恐怖組織,影射現實社會方方面面。一個案件就像魚鈎,能釣出一串不可告人的政治黑幕,最後又被壓制下去。

你也可以從中看到各種在現實生活時常出現的情形:政治家在公衆面前的政治作秀,内閣的拉幫結派和官僚主義,刑法公正在權力面前的無能為力,警察探案所受到政治因素的牽制和來自上層的施壓,無論是情節還是結局換成在國内絕對是無法過審的政治不正确。當然,觀衆也能從劇中感受到丹麥的扁平化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flat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叙事視角以女主Lund為主,時而在受害人和各種嫌疑人中間切換,讓觀衆擁有多視角觀感,能提前預知比主角更豐富的線索,但也很尊重觀衆智商,沒有上來給個上帝視角,讓人第一集就直接猜到兇手。

第一季一共二十集,看似在不斷接近真相, 每一集到結尾都會因為出現新的疑點和線索而出現意想不到的反轉,不得不推倒前面推理,利用現有線索重來。

第一季一共逮捕5位嫌疑人,每一位都因為種種機緣巧合符合作案時間或者作案動機,但很多線索往往又似是而非,指向多人,看到最後觀衆會被導演忽悠的開始疑神疑鬼,看誰都像兇手。

這種懸而未決的心理狀态帶來了影片節奏上的緊張感,相較一些國産懸疑劇,完全靠音效和氣氛烘托,讓人覺得緊張的故弄玄虛。

随着案件一步步逼近真相,媒體不斷曝光,就更容易打草驚蛇,隻要沒有抓到兇手,兇手就會有更多的時間抹除證據,Lund争分奪秒搶在兇手前面取證的緊張感不容置喙。

...

看完一季後就會覺得 Lund 的身份設定合理且讓人信服,她身手不錯,但也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女警察的不錯,不是好萊塢式的飛檐走壁。這部片子幾乎沒有任何花哨火爆的動作戲,槍戰或者飚車場景,都是實打實的追逐,但由于極其巧妙的叙事邏輯,真實而細緻的台詞文本和精湛的演技,驚心動魄之處仍然讓人緊張的喘不過氣來,觀影的代入感極其強烈。

Lund亦不是福爾摩斯那種被神化的探案天才,她也會因為證人的隐瞞和證據上的巧合而出現誤判斷,每一次确認新的嫌疑人,都能通過媒體的報道把正在進行的選舉搞得雞飛狗跳,給警局造成負面影響。

最終,靠着 Lund 堅持不懈的取證和獵犬一樣的直覺,把各種被推翻的證據積累起來,加上新發現的的線索,一個完整的行兇過程和嚴謹的本格證據鍊條就徐徐展開,層層鋪墊下,真兇的指認水到渠成,毫不突兀。

...

片子在一些不容易被注意的情節裡放入了暗示真正兇手的細節和提示,随着案件的推進一步步展開,細節越來越豐富,這類提示往往含有多重指向性,兇手最後被揭露再回過頭看會恍然大悟,但在不知道兇手的情況下卻很容易被解讀成另一種情形,所以最後的兇手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影片也通過人物的對話,或者審問嫌疑犯時被忽略的細節來逐漸填充兇手的前史,為兇手的殺人動機做出背景性的解釋。

第一季最後兇手的殺人動機其實略有牽強,但是也還合理,犯罪者可以找出各種理由去說服自己殺人,危險無處不在。第二部第三部直接展現人性的多面性和複雜性,為了掩蓋一個錯誤,可以接二連三的繼續殺人來掩蓋第一個錯誤,最後的反轉讓人對導演的處理大吃一驚,還有這種騷操作!

...

人物塑造和演技

人物的深度塑造和極其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應該是此片的最大亮點之一,所有的出場的重要角色人物都展現了複雜飽滿的人性,而且自始至終保持了人物的一緻性。這對于拍續集的連續劇尤為難得,一年拍一季,人物容易寫着寫着就走形了,内在性格邏輯開始四分五裂,或者人物完全為情節服務,一部戲可以精分成多個人格,國産劇常見此種。

片子中的人物設定和拍攝手法都呈現出一種冷峻的寫實風格,沒有絲毫矯情和煽情的空間,每個人都是成熟而現實的,濃烈的情感被内化,通過細微的表情和行為展現,一如北歐人的性格。

Lund在聽到男友提出分手後沒有傷心欲絕,隻是無奈和惋惜,來不及感歎接到電話就匆匆繼續辦案; 市長候選人Hartmann 即便被他的所有候選團隊孤立,也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立即着手想辦法扳回一局; 即便是受害者父母,他們的悲痛也沒有被過度渲染或者誇張,你能看到他們像西西弗斯推巨石般對抗排山倒海的悲痛,回歸正常生活的努力。在劇中你能感受到每個角色對于現實生活的成熟而克制的理解,尊重現實就是最大的人道主義。

...

市長候選人Hartmann 和他的競選對手老市長  

劇中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弱點和私心,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自己的難言之隐,但也會在特定情境下呈現令人動容的人性光輝。

市長候選人Hartmann是一個充滿政治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也會和對手玩陰謀,但在孤立無援政途可能被毀掉的情況下,他依然會選擇相信自己的形象代表不是兇手;接替 Lund 工作崗位的新手警察Meyer是一個脾氣火爆,沒有耐心的家夥,Lund剛開始和他一起辦案,兩個冤家非常不對付,每當在Lund馬上要套出嫌疑人的重要的話時,他就會因為被激怒而粗暴的打斷對話,沖嫌疑人大吼大叫。我剛開始觀影也煩透了這個剛愎自用的直男,但當Lund不顧上司反對準備夜晚獨自取證時,Meyer嘴上罵罵咧咧,還是因為擔心Lund的安危一起跟随,以至于最後殉職。

...

第一季中 Meyer 和 Lund 在查案

影片第一季花了很大篇幅來描繪受害女孩父母失去孩子的心理漸變過程,很細緻的将男性和女性在痛失愛女後不同的階段的不同心理狀态加以區分,單獨拎出來,就是丹麥版的《兔子洞》。

從剛開始女孩一夜未歸後的不以為意,而後焦躁,聽到女兒可能在别人家的松了一口氣,再到得知女兒被謀害後的絕望,抽絲剝繭一樣的把情感層次逐一展開,立體且真實。

女孩母親 Pernille 的悲痛是寫在臉上的,對旁人善意的排斥和敵意,歇斯底裡無法抽出的悔恨,對丈夫的抱怨,很多行為到最後不可理喻卻又極其讓人共鳴,不覺反感;而丈夫 Theis 是男人慣有的強忍悲痛,默默承受來自妻子的指責,在妻子不在的時候突然痛哭難以自制,間歇性的失神,手刃兇手的仇恨和沖動不時從面無表情的臉滲透出來。

...

第一季受害者父母 Birk Larsen一家  

而劇中演員的演技,是配得上本劇細緻的人物塑造的。看丹麥電視劇和電影,讓我驚歎的是演員們的演技已經完全看不到人為雕琢的痕迹。

習慣了看國産或者好萊塢電影,看到某個角色,心中自然會對他們的演技有個評判,這個家夥演技很浮誇,那個演的很好,把人物的複雜性演出來了。但透過銀屏,你是清楚的了知這是一部戲,裡面的人是在表演,無論演技多好,他們身上的戲劇張力還是能把你從現實中拉出一段距離。

然而看丹麥的片子,常會讓人有一種錯覺和疑心:這根本就是有人偷偷用攝像機的把現實發生的事錄了下來,裡面的人感覺不出是在演戲,片中的有些小動作你覺得就是一個真實的人的自然情感流露,行為動作的每個細節都完全符合那個性格的人在當時狀況下的心理發展活動,再加上偶爾晃動的鏡頭和嘈雜的背景說話聲,現實感強到讓我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

當受害者的父母在女孩被謀殺一周後第一次去停屍間看女兒的屍體,影片有個小細節,夫妻倆在進入停屍房之前不約而同的握住對方的手,給予對方支撐,分擔即将預見的巨大精神沖擊和痛苦。

進入之後母親先逃避似的閉着眼睛,不敢面對眼前的情形,然後渾身顫抖的睜開,看着屍體,不停的啜泣,幾乎要暈過去。父親則是一言不發的看着成為屍體的女兒,渾身被沉默包裹,眼神沉可以墜到地上,演員眼神的張力會使你産生一種擔心,下一秒他随時都有可能在沉默中突然爆發,做出無法挽回的舉動。而在片中,父親最後也的确釀成了不可逆轉的錯誤。

...

片子的主角女探長 Sarah Lund,既不年輕,也不美貌,同一件毛衣從第一季穿到了第二季,沒有任何主角應該有的光環。因為是個超級工作狂,除了業務能力禀異,生活其他方面一團糟,第一季開頭出場就已經離婚,因為探案忘我,無暇關心兒子,基本是由外婆管理日常生活。一季下來兇手是抓到了,但還是把即将結婚的,理解又支持她的瑞典男友給弄丢了。

劇中Lund 的家庭生活片段與劇情發展關系不大,主要目的就是呈現Lund 如何由于全部心思挂在案件上,而把本來在往好的方向進行的生活弄得一地雞毛。我幾乎是揪着心,看着她如何一步步把十全好男友“作”沒的,如何與兒子關系越弄越僵。每次一有新的線索,我就想,完了,又要把約會和家庭聚會取消,奔向現場去取證了。

...

每一季的故事框架,一開頭Lund 都是打算洗心革面,重建正常生活的狀态,每次都是被動接觸案件,并試圖減少自己的介入程度,但隻要一沾染案件,Lund一心要追查到底的沖動攔也攔不住,其探案狂熱勁頭不但讓周圍的同事和上司望之生畏,也讓屏幕前的我歎為觀止。

她能發現同僚們察覺不到的線索,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銳探案嗅覺,任何蛛絲馬迹的都會讓她像一匹獵豹一樣朝着自己追蹤的方向一往直前,一步步接近獵物,甚至以身試法,任何障礙都無法阻擋她的追逐。

因為是雙線或者多重叙事,除了Lund這個絕對主角,每一季還有一個政治叙事線上的副主角,且總是一個帶着理想主義色彩,對政壇的龌龊龃龉嗤之以鼻并試圖頑強抵抗的悲情角色。這個角色與女主角形成一種人物結構上的呼應,兩個人在各自的領域為心中的正義而奮鬥,但無論是Lund,還是政客,最終往往不得不和現實妥協,表面的成功反襯着内心的失意和理想的崩塌。

...

後面的話

總體觀感,《Forbrydelsen》在我心中已經把懸疑探案片拍到極緻,後面幾季能夠明顯感覺出套路:每個人都看似有嫌疑,兇手和遮掩罪行的都是認識的人,理想和正義最後都屈從于現實和權力,同樣慘烈的結局,沒有一個赢家,每結完一個案子就更失意的女主。套路歸套路,但是人家出奇制勝的多線劇情和豐滿的人物塑造,還是會讓人産生極強的參與感和移情,相信我,你會想一口氣看完它。想看丹麥語版的同學DR TV就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