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大量文藝片湧入電影市場,不經意讓我想起那個存在已久的的話題——“文藝片的春天已經到來”,但在現實的面前,文藝片無疑隻有悄然退場的悲劇,觀衆似乎也對這不感冒。文藝片的春天真的到了嗎?

文藝片不同于商業電影,它是集文學與藝術一體,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表達人類的情感的影片。就拿這一方面來講,文藝片無法适應大衆,門檻很高,觀衆無法從中獲得觀看的快感,而且很多文藝片多取材于生活,反映現實,在大衆面前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但這一點又有點和電影的虛構性背道而馳了,觀衆正是需要這一種虛幻感,來獲得觀看體驗,以一種上帝視角來感受,觀衆需要的不是去體驗現實生活,而是心理上的獲得,所以單從這一點來講,文藝片的春天還很遠。

拿3月份《過春天》和《地久天長》這些在未播之前就已經獲得口碑加持的文藝影片來講,這兩部影片不得不說,選材都是極佳的,《過春天》聚焦青少年的成長,《地久天長》更是着力于描繪失獨家庭的命運,并充滿着年代感。

這兩部影片都能很好的引起觀衆的情感共鳴,但這種優質的文藝片結局還是很慘淡,《過春天》票房隻有950萬。而《地久天長》的導演王小帥還要發朋友圈号召親友觀看。不得不說文藝片現在面臨着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市場和觀衆對這類影片沒有很大的需求。文藝片打開不了市場,就隻能是像天空的流星一樣劃過星空,耀眼一時,不能久存。

回顧這兩年的文藝片的過往,從去年的《江湖兒女》、《寶貝兒》再到今年的《過春天》、《地久天長》,而整個電影市場有将近650億的體量,拿着兩年來講,文藝片還沒有達到這個體量的1%。文藝片仿佛始終無法撕開缺口,融入其中。雖然今年文藝片有兩個“春天——《過春天》和《四個春天》,但此“春”非彼“春”,離文藝片的春天的到來還有很長。

它就像陷入了漩渦中,無論是有“大獎”還是有“名導演”的加持,都難逃票房慘淡的命運。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開始文藝片數量就一直暴跌,在2017年《二十二》、《七十七天》這類文藝片爆火一段時間之後,文藝片似乎就沒有了動力,而這兩年文藝片票房接連慘淡,因此文藝片也一直處在風口浪尖。很多人開始發問“文藝片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覺得對市場而言,文藝片還有存在的必要。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文藝片無法給觀衆極佳的觀感,這是文藝片的硬傷。觀衆在改變,也在提升對電影市場的的包容性,因此文藝片也要順應觀衆的改變而改變,導演也要及時捉住觀衆的需求,文藝片要想有春天,不能純粹的文藝,不能給觀衆樹立太高的門檻。它需要在引起觀衆情感共鳴的同時,也要保證觀衆的觀影體驗。

我覺得于謙的《老師,好》就是一種很好的轉型,它在保證了有看頭的同時,還能将我們拉回那個時代,引起我們的共鳴,不是純粹的文藝,又超脫出文藝,因此市場也就給了這部電影的良好反饋,觀衆有了觀影體驗的同時又能回到現實,能捉住觀衆的心,拉近與觀衆的距離,才是文藝片的王道。

文藝片要想有突破,或者就要像《戰狼2》或《我不是藥神》那樣,打破桎梏,直接升華。在觀衆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但這談何容易。文藝片要想有春天,隻能在轉型的同時,韬光養晦,厚積薄發。等到大衆真正上對文藝片有了需求,春天自然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