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始之後,再也沒有有關于抗美援朝的元素的體現,看起來就是一個不知道為什麼而打的戰。
故事開始在第一個視角的時候,其實看得還可以,非常的期待後續故事的發展,沒想到就這麼短。特别想問導演有想過為什麼電影是一兩小時的時長而不是20分鐘的嗎?這麼短的片段根本就沒有體現出來人物的關系、性格、精神。我很期待後續通過一系列事情的發展,讓人物的性格和要體現的精神表達完整。沒想到就這樣結束了……以主要描述的人都死了為結束。雖然很多戰争片的結尾都是主角死光,但他們起碼通過一個電影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第二視角的時候起碼有一些之前沒有的鏡頭,到第三視角的時候很多很多都是重複前面的鏡頭,我對這次飛機來了他到底是打下來沒有打中了哪都已經很清楚了,實在是沒有一直盯着屏幕看的欲望。
我這樣評價它主要是基于沒看出來導演想表達些什麼。不知道他幹嘛要把這一段重複三遍,所以看的時候很煩,隻知道他一直給特寫,也不知道這些特寫要用來表達什麼。或者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沒有傳遞到我這裡,我看着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簡單的人物硬要以三個視角來拍。
跑去看了影評才知道,那個張飛、關羽包括唱詞都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英雄氣概。說實話我看電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這些,他特意設計的名字、唱詞沒有給我任何印象。
張譯的表演當然可圈可點,但是他和老關兩個人,能體現出一種團隊協作、勇往無前的精神嗎?在我看來,不行,這不僅沒有體現出抗美援朝這個特定的戰争,甚至都沒有體現出中國軍隊具有的氣質。
看完之後很平淡,近乎于沒有任何心理波動。原本這樣的主題,應該帶給我很多的體會和感受才對,但是這個片子看完,沒有任何感覺。最讓我感動的是片尾抗美援朝的老軍人說 他們本應和我們一起活着回來的時候。看完我在想,這怎麼就不能感動我呢?其實看第一遍的時候,我是有點感動的,但是後面重複的視角描述,仿佛是在說:你感動嗎?你體會到了嗎?沒有?!沒有我就再給你說一遍 再給你看大特寫。這種強硬的感覺讓人再難以代入。
第二視角美國人的時候,我是不了解當時美軍的紀律情況,不過出去敵軍偵查不把飛機蓋好,喝酒、聊天;随意違抗上級命令,這樣的軍隊還是軍隊嗎?我們和這樣的人對抗那麼艱難,值得歌頌嗎?把美國人塑造成這樣 感覺好像反而是在貶低我們自己。
第三視角高炮連的時候,吳京出場我盯着他的紅背心,張譯出場我想着 哦 這一次沒打中,得等到下一次那飛機再來才能打中。
整這麼個電影,不說展現戰争的艱苦、志願軍的頑強、戰友的互助,就這個戰争的意義——算了這個也太大了,就這個戰鬥的意義 、這個修橋的意義都沒有整明白。
期待以後有好的展現這段曆史的影片出現,讓人能正确的認識曆史,早日告别隻能去看上甘嶺、英雄兒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