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2020)的剧情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版图的重要风景,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文学风景植根于中国大地,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从2016年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摄制组也远赴日本、美国、欧洲多国,采访了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等国际知名专家,记录下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
《文学的故乡》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历时两年,从冰雪北国到南方水乡,从青藏高原到胶莱平原,《文学的故乡》摄制团队跨越秦岭和黄河,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揭开他们创作的秘密。
节目特色
《文学的故乡》主创追随6位文学大家,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了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历时两年,从冰雪北国到南方水乡,从青藏高原到胶莱平原,《文学的故乡》摄制团队跨越秦岭和黄河,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揭开他们创作的秘密。
节目特色
《文学的故乡》主创追随6位文学大家,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了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2020)的影评
如果想尝试写作,可以先看看这部纪录片
我是在高铁上,一口气重温了一遍张同道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从火车上的车窗一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是起伏的山脉,零落的村庄和稻田,还有散漫的白云。火车开往江西,穿越的大部分恰是农村。和我正在看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似乎有些呼应, ...
Today:《文学的故乡》这是一部颇有文艺范的纪录片,相信许多喜欢文学的朋友会喜欢这个纪录片。共七集,讲述了莫言、阿来、迟子建、刘震云、毕飞宇、贾平凹六个国内知名作家与他们生的土地的联系。-在这七集中,各集之间水平不一,其中我觉得制 ...
这部纪录片非常能代表主流作协系文学的样貌,故乡,母体,寻根,时代记忆什么的。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套非常落后无聊的文学观。大家发现没有,这几个作家对故乡那么迷恋全因为对母亲或母系家长的怀念,无一例外。而故乡,不应该纯然是母性的,不应该是回归与落脚的,这是局限,更不应该胶泥于地理空间。贾平凹莫言他们还在执意地机巧地构建故乡文学王国,非常功利,也非常荒唐。最喜欢阿来那集,至少与故乡之间是恩怨情仇的,没那么澎湃的繁衍崇拜。这一辈作家,被时代吃得死死的,其实有点可悲。好作家处处是故乡,哪儿来那股大碴子味儿。
很喜欢迟子建和毕飞宇的访谈,有一种游离于庸常生活之上,虚实之间的感性和灵性。
只看了迟子建。只想看迟子建。四星都给她。建议为她单独拍个系列。
关中劳模贾平凹,
川西浪子名阿来。
东北少女迟子建,
苏北顽童毕飞宇。
河南老乡刘震云,
山东憨汉管谟业。
作家和他们的故乡。建国以来,最优秀的文学都是起源于农村,作家们也在孜孜不倦地书写故乡的风土人情,书写时代的变迁。出名以后不忘提携发小的贾平凹,对故乡又爱又恨的阿来,知书达理,乐观旷达,淡然面对生命中的生离死别,却又朝气蓬勃的迟子建,毕飞宇旧地重游,面对阔别已久的小学同学,别来沧海事,百感交集,无语凝噎,恍如隔世。刘震云见过大世面,生活却十分简朴,为人谦虚不摆架子,低调谦卑的莫言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遂成一代宗师。个人命运的转折,大概可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初见端倪,或许是孜孜不倦地看着报纸上的字,或许是沉迷于观察周五的人和事,很难说明是天分驱使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天分,没有余华非常遗憾。
大概其拍了个氛围,怀旧情绪冲掉了文学表达。实际上看到衣着得体的大作家们再次站回各自的村庄,朴素的乡民对他们露出既熟识又隔膜的样子,故乡的立足点已经开始变得可疑。不知道此时重新拉扯起乡土文学有何用意,或许只是想凑齐几个大作家,安个有讨论范围的命题,不咸不淡地交待一下吧。
迟子建的语言太美了
看了三集,尬得看不下去,一篇友邻长评写出了心里话:纪录片里毫无文学性,而且不见情感和思想,就是一个一个成功人士(作协主席,大学教授)返乡记,主人公几乎都处于失真状态,远没有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真诚。阿来那一集,字幕连扬雄的姓都搞错成杨雄,剧组完全不读古代文学的?建议学习一下台湾导演的《他们在岛屿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