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谢特Mouchette(1967) 少女莫夏特/少女穆夏特/少女穆谢特/莫赫特/慕雪特/穆赛特/慕雪德(港)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乔治·贝尔纳诺斯/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娜丁·诺蒂尔/Jean-ClaudeGuilbert/MarieCardinal/保罗·赫伯特/让·维姆内/MarieSusini/LilianePrincet/SuzanneHuguenin/MarineTrichet/RaymondeChabrun

语言:法语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1967-03-28(法国)

法国 81分钟

穆谢特Mouchette(1967)的剧情介绍

14岁的少女穆谢特(NadineNortier饰)生活在法国的乡间,她的童年暗淡无味,充满艰辛。父亲(PaulHebert饰)是一个贩卖私酒的贪杯酒鬼,对家务不管不顾;母亲(MarieCardinal饰)病入膏肓,终日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莅临;尚在襁褓中的弟弟整天哭闹不止,令人心烦气躁。家庭的磨难让这个小女孩过早成熟,她打工赚来的钱被父亲抢走,还经常遭到殴打。她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倔强的穆谢特只能通过在放学时向同学丢土块宣泄心中的不满。原本应该充满快乐的花季童年,就这样过早地凋谢了……
本片荣获1967年戛纳电影节OCIC奖、1968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196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奖、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Pasinetti最佳影片奖。

穆谢特Mouchette(1967)的短评

  • 米粒

    平静、冷酷又绝望,布列松简直不是人... 穆谢特的人生,本可以是充斥着无数次情绪大起大落的:酗酒又残暴的父亲和哥哥,病重早早离世的母亲,襁褓里的弟弟... 而用倔强和沉默面对这一切的她,竟在遭受暴力侵犯后寻到仅存的温暖,尽管那也稍纵即逝。被结局弄崩溃了真的,虽然一切都是注定

  • AP

    对西方人而言,可能很震撼。比比咱们农村的苦孩儿,缺衣少食,没钱念书,要都跟穆谢特一样寻短见,唉,后果不堪。布列森喜欢玩哲学、宗教意味,不过没什么水平。道理很简单,肚子里真有货,写几本书呀。老跟电影相结合,装b而已。

  • 安小安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布列松影展。看到这部的时候就已经严重感觉演员在布列松电影中的类道具的雕塑感,他们表情极为匮乏,基本上哭的时候和往常比就只有两行泪的区别,他的电影是靠影像本身和内部张力来撑的,轮到这样的题材,没一个漂亮女孩真是看不下去呀。:-(

  • 荒也

    让人回想起贝拉塔尔《撒旦探戈》里的小女孩,罗西里尼《德意志零年》里的小男孩。他们都执行了一场死亡,然后毫无征兆的选择了自杀。小孩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解构的世界,由不得成人读解的余地。这是最不克制的布列松电影,但是最压抑的一部。原著中没有的三次翻滚,是我见过最震撼的电影结尾之一吧。

  • 畸小山

    驴子的前世。穆谢特不合脚的大鞋,便是整个故事的缩影。她的命运也如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被捕获猎杀的小动物,唯有逃窜挣扎。碰碰车是短暂的快乐,却同样是动物性本能的延伸。生活没有给予她什么,只有彻底的强加,她企图为自己找到一个角落,但是脆弱的屋檐不断坍塌。话语引导她滚出生活,紧抓裹尸布。

  • 把噗

    穆谢特是法国哪吒?布列松说:写作这事,不要用形容词,用动词。布列松的电影属于越看越妙之列。

  • 康报虹

    布列松对于心理刻画和生活真相的追求近乎偏执,他让观众眼睁睁的看着穆谢特所遭遇的一切,丝毫不加修饰。他告诉你(你也心知肚明)这就是真实的、去戏剧化的故事。这是老塔、伯格曼等大师都想要达到的高度,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太过残忍了,剧情的跌宕对本片来说毫无意义,唯一重要的只有事实。

  • 冰红深蓝

    世界对少女穆谢特来说是如此的苍凉而无情,唯有死亡才能解除外部的苦难与内心的恨愤。影片开头,穆谢特在树林里自问:“没有我的话,他们该怎么办?”类似的问题曾由弗兰克·卡普拉以一种无比励志的方式探讨过([生活多美好]),而布列松的冷酷则贯穿首尾,一如猎捕与陷阱的隐喻,以及多次在银幕上杀死主角(重复镜头回放)。推搡与冲撞的动作母题,无可挽回的跌坠,一切都面目狰狞。即便是仅有的、微末而酸甜的幸福时刻(第二次哼唱圣歌&经典的碰碰车段落),也只是(如布列松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为了更为绝情地摧毁希望与赎救的可能。(8.5/10)

打开App,看更多热门短评

穆谢特Mouchette(1967)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