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尔达Golda(2023) 以色列铁娘子
导演:盖·纳蒂弗
编剧:尼古拉斯·马丁
主演:海伦·米伦/泽德·约瑟夫/克劳德特·威廉斯/亨利·古德曼/艾玛·戴维斯/奥利维亚·布罗迪/罗坦·凯南/卡米尔·科坦/乔纳森·塔夫勒/埃利·皮尔西/拉米·希尔伯格/德维尔·班内德克/利奥尔·阿什肯纳齐/埃德·斯托帕德/多米尼克·马夫海姆/马克·弗莱施曼/丹尼尔·本·泽努/杰米·雷·纽曼/列维·施瑞博尔/欧哈德·诺勒/萨拉·马丁/皮埃尔·伯格曼/吉米·卡特/斯蒂芬·菲切特/亨利·基辛格/马里安·洛伦西克/果尔达·梅厄/理查德·尼克松/基特·拉库森/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彼得·华生
语言:英语/希伯来语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战争
上映日期:2023-02-20(柏林电影节)/2023-08-25(美国)
英国 100分钟
果尔达Golda(2023)的剧情介绍
海伦·米伦饰演以色列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总理果尔达·梅厄,故事围绕其在赎罪日战争期间面临的严峻而高风险的决定展开。
用了很多力气用声画表现人物心理,但是没有展现出战争决策背后的理智和推测,显得有些主观用事
全程果尔达视角,只有政治和军事,没有家庭生活,制作精良,这才是历史片传记片该有的样子。
沉重缓慢的步伐,不离手的香烟,灰白稀疏的黄发,悲伤颤抖的背影,坚定的眼神,果断的命令。一个在肉体痛苦和极大精神压力双重折磨下的高龄老妇人,不屈不挠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策,终于给以色列带来了阶段性的和平。
第一次知道梅厄夫人是在尼克松的著作《领袖们》们中。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复活”的梅厄夫人。精彩传神的表演完全重现了那个坚强不屈的以色列铁娘子的人生高光时刻。
最感慨的还是基辛格和梅厄夫人谈判那段,国际政治谈判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俄乌战争”中的乌克兰,就是大国博弈中的炮灰。完全靠后援国的输血,无法赢得和平和尊严。一切的尊严都要像以色列的军人这样,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上帝只救助自助者。
香烟不离手,一直在接受治疗,这些细节都让人物更鲜活。一段难以理解的沉重经历,和平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如此艰难,让一位拖着残躯的老妇一直承受着身心的煎熬,看着就让人悲伤。
对比英格丽·褒曼版,呈现手法更像《斯宾塞》。梅厄夫人传记却并未叙其生平的辉煌,而仅取「赎罪日战争」前后历史一隅,并以小见大揭露主旨:处于大国博弈背景下,关乎战争中政治家决策的调查、指控、问责以及公允评判(这又很像《奥本海默》)。很难想象梅厄夫人传记既没有童年凄惨经历又没有复国历程,更缺失了任职苏联大使及外交部期间的事件铺展;单就事件本身而言完成度尚可但也仅限于流水式呈现,信任危机、内幕挖掘与政治惊悚的层次感很浅,且电影对于战争场面的宏观呈现接近于0。由此可见本片预算的确非常有限而导演也并没有什么野心。至于电影对梅厄夫人的历史评价只能说导演趋于模棱两可且比较主观,就不过多争论了。毕竟历史的真相还是要交还于历史才更加公正!(不过我本人对于二战后犹太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建国一事,终究还是存有偏见的)
平心而论这是一部成功的流水线商业电影。老太太演的很好,故事也足够传奇。在电影的敘事里,中东战爭就是大国撑腰菜鸡互啄,承担代价的是“守卫家园的士兵”。她甚至有一个小本子统计了伤亡的所有人。但是这整个电影中没有出现哪怕一个巴勒斯坦人。仿佛他们完全不存在、完全没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整个故事是以色列人守卫自己的国家,抗击侵略的埃及和敘利亚,背后是美利坚对抗俄国人。当然其中处处点缀了美式反战。但是这个世界的可悲的逻辑就在於,有的人佔有全世界的院线,而另一些人甚至在整个故事里无法拥有一个镜头。他们甚至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而是完全消失了。如果你是巴勒斯坦人,如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以色列铁娘子果尔达·梅厄夫人的传记片,聚焦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作为总理的果尔达的表现。影片较好地还原了那次战争情形,海伦·米伦非常传神地刻画了处于至暗时刻的果尔达形象。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政府官员及时上电视及前线向民众告知战情;二是作为总理的果尔达,总是最关注前线士兵被俘死亡情况。作为民选政客,这两点是决定执政优劣的关键点。结尾梅厄夫人去世,配乐似乎用的是珀塞尔《狄多与埃涅阿斯》中唱段《当我长眠地下时》的旋律,倒很是应景。近年来难得的未被政治所裹挟的传记片,因此多打一分。其实此片讲述上亦有很多问题。
这个时间点看这部片子真的感触良多。你看看当年面对3万正规军还压力重重,所以今天以色列要在200万平民面前展开地面进攻二一拖再拖,你以为这仅仅是军事问题吗?说句题外话,2国方案已经几乎不可能实现了,这很可悲但是现实。在说句题外话,这imdb的评分真是白左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