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电影是《安东尼娅家族》。
此片获得第6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目前在豆瓣评分8.3分。
电影讲述了安东尼娅带着女儿达尼埃莱回到家乡,重建生活,并不断壮大安东尼娅家族的故事。
油画质感的画面,诗意的叙述,再加上魔幻的元素,这部电影构建了一个童话式的女系乌托邦。
二战后,安东尼娅带着女儿回到了家乡,然而她们似乎并不受欢迎。但独立自主的母女似乎也不需要额外的社交,她们着手重建自己的家园,亲自动手装修房子、耕种田地。
在这个村子里,男人是主宰。
他们习惯用粗犷的声音总是如铁蹄般打破女人的沉默。
母女俩的到来则建立了一种最接近母系乌托邦式的存在。
就像“农民接受收成不好的现实和家庭接受一个畸形儿一样”被村民所接受的她们到底是与众不同的。
01母性的本质是仁慈
安东尼娅和女儿的到来,给原本不幸之人洛尼和迪迪带来了幸运。
先是安东尼娅解救了被顽童欺负的“笨嘴”洛尼,还直接把顽童一把薅起来挂在了树上。
憨痴的洛尼看到被挂在树上的顽童忍不住一个劲的笑,然后作出了一个决定——离开了只把他当免费劳动力却在自己受欺负时还嘲笑自己的“主人”,直接掉头跟在安东尼娅的身后。
这是第一个加入安东尼娅家族的外来人。
同样不幸但又幸运是痴呆女迪迪。
迪迪在家中像奴役一样被使唤,还要遭受时不时的嘲弄和侮辱,就在她正要被哥哥皮泰强奸时,安东尼娅的女儿达尼埃莱救了她,并把她领回家。
如果没有达尼埃莱的出现,她大概会永远都不会被当成人对待,更不会收获与“笨嘴”洛尼的婚姻。
电影中有一处细节。
在教堂里,已经加入安东尼娅家族的迪迪悄悄回头看了一眼坐在后面几排的母亲,两人相视一笑。
而当迪迪在酒馆门口被父亲粗暴地拉进酒馆当众羞辱时,从母亲既焦急、又不敢反抗的样子,不难推测,迪迪的母亲应该与她一样生活在粗暴蛮横的丈夫与儿子的淫威之下久矣。
只是她并不敢反抗。
直到一个母亲做了另一个母亲不敢做的事。
所以当她看到迪迪生活在安东尼亚们的庇护下时,她既高兴又心存感恩。
02不靠男人的日子
安东尼娅家族是由女人主导的母系家族,就像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所描述的——《不靠男人的日子》。
农夫巴斯曾在酒馆里站出来为身处困境的迪迪解围,这为他第一次赢得了安东尼娅的好感——他与酒馆里那些寻衅滋事、围观看戏的男人不一样。
可是,当他上门去向安东尼娅求婚时,却被拒绝了。
虽然如此,农夫巴斯并没有受到什么自尊心上的伤害。
蛮横粗暴的男人总是将女性的拒绝视为侮辱,并对对方加以贬低。
可农夫巴斯却愈发无法拒绝安东尼娅的魅力。
于是他带着儿子们——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同样拒绝婚姻的还有安东尼娅的女儿。
当了画家的达尼埃莱想要一个孩子,却不想结婚。安东尼娅为女儿出谋划策,于是决定为这个孩子找个爸。
她们在城里遇见了莱塔。
达尼埃莱如愿以偿生了一个女儿,安东尼娅的家族越来越壮大。
而新一辈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这里就不继续剧透了(B站有资源 )。
03
男性与女性并不对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莱塔初登场时的几句台词:
“没有什么比怀孕更美好的事。”
“我不是指男女的结合或者孩子的出现。我是指怀胎和分娩,这让一切都值了,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莱塔把怀胎和分娩当做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这与当下女性普遍的恐育心理完全不同。
而“生孩子警告”这个梗则表示某些女性将这项权利变成了一项可以交易的资产,仿佛一开始就误解了人与权利的关系。
生育是女人不同于男人的天赋的生理机制,身为女人的人,完全有权利去选择是否要行使这项权利。只是无论做出了哪种选择,都要做好得失自负的心理准备。
而被热议的所谓的“女权”,从来都不是向男性更不是向某个男性索取更多的权利,而是代表某些弱势女性群体向整个社会发出声音,呼吁社会中所有人去关注和改善她们的处境。
总之,男性与女性并不对立。
这部电影呈现了二者融合的另一种方式,一种以女性为主导的方式。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展开。
影片开头,是年老的安东尼娅感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准备迎接生命里的最后一天。即将离去的安东尼娅似乎也将带走这个家族得以支撑的勇气与毅力。
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像是女版的《百年孤独》。
不过她们却一点也不孤独,因为她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